第三届“明辩杯”校辩论赛举办开幕式暨揭幕战


 唇枪舌剑,思辨飞扬


----第三届“明辩杯”校辩论赛举办开幕式暨揭幕战


2014年4月18日18:00,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明辩杯”校辩论赛在闵行校区四教报告厅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由华东师范大学共青团委员会主办、孟宪承书院和校辩论队承办、华东师范大学辩论与口才协会协办。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最高规格的辩论赛事,本次比赛共吸引了来自21个不同院系的队伍。比赛分为初赛、复活赛、16强淘汰赛、8强淘汰赛、半决赛、大决赛5个环节。开幕式结束后不久,闵行校区初赛第一轮随即打响。各路辩手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场唇枪舌剑、思辨飞扬的精彩视听盛宴。

本次比赛开幕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本次比赛总负责人、校辩论队常务副队长王文豪为大家介绍“明辩杯”校辩论赛绵延至今的优良传统和今年赛事的基本情况。之后,赛事承办方代表、孟宪承书院辩论队领队单天颖上台作简短发言,她向工作人员和辛苦备战的辩手致以谢意,并希望本次比赛进一步带动师大的辩论氛围。最后,由校辩论队队长王元力上台致辞。他表示要和大家“唠一唠”,提出辩论对丰厚学识积淀、提高思辨水平、加深队员友谊的积极作用,希望大家在其中玩得开心、有所收获。王元力队长宣布本次比赛正式开始。


 

 

本次比赛闵行校区初赛第一轮,共有10支参与队伍,邀请到了校辩论队资深辩手赵逸文、卢晨曦等担任评委。根据赛制安排,每场比赛分为立论、盘问、驳论、对辩、攻辩小结、自由辩、结辩等环节。比赛分别在一教和四教报告厅举行。

第一场迎来了正方公共管理学院和反方金融与统计学院之间的较量。双方就“作者的道德败坏是否影响作品的伟大”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公共管理学院在立论中明确指出两点:第一,由于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现,对作品评价不能摆脱对作者的评价。第二,心理学的观点也认为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把对作者评价加在对作品评价上。金融与统计学院则据理力争:第一,作者不是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平凡人无法以自身的渺小去评判伟大的存在。第二,作品的伟大意味着作品超凡的境界、内涵等,这些都不是读者所能赋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场的观众不得不做“墙头草”,在双方的来来往往中两边倒了。正方三辩邵晓楠在攻辩小结中表示,该辩题探讨的是实然层面的问题,即在现实中作者的道德败坏确实影响到了作品的伟大,而非应然层面上的作者的道德败坏不该影响到作品的伟大。最终,在评委投票环节,公共管理学院以一票领先的优势险胜对手金融与统计学院,正方三辩邵晓楠获得最佳辩手。与此同时,孟宪承书院和化学系正就同一辩题激烈争辩,双方均发挥出良好的水平。但是比赛终要决一胜负,最终化学系险胜,反方二辩化学系周弋博夺得最佳辩手。


 

 

第三场比赛在政治学系和对外汉语学院之间展开。他们的辩题是“当今时代,学者更应该融入社会还是独守书斋”。政治学系在立论中指出:第一,学者融入社会是获取精神和物质双重财富的需要,有利于学者更好实现社会价值。第二,学者融入社会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反方对外汉语学院则自始至终坚定捍卫“学者做好本职工作、一心学术才是正确的社会导向”这一观点,并质疑正方将辩题混淆为“人应该融入社会”。正方举出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积极融入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功劳。反方则迅速反应,指出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一年是其学术生涯中发表论文最少的一年,以此论证融入社会后的学者很难做好本职工作。正方四辩在结辩中强调学者融入社会是获取资源和更好服务社会的需要,学术圈不应和社会圈割裂。反方四辩则呼吁保留一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学术净土。评委评议阶段,王文豪指出正方对辩题的前提“当今时代”提及较少,而学术成果的推广可能不是学者自身该做的。最终对外汉语学院赢得这场比赛,正方四辩政治学系黄雅芝取得最佳辩手称号。同一时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展开角逐。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队员在队伍核心、资深辩手邢诗萌的率领下拿到晋级票,反方三辩、来自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奥斩获最佳辩手称号。


 

 

第五场比赛迎来了哲学系和外语学院之间的角逐。针对辩题“在影片的官方译制中,是否可以采用‘接地气’字幕”,正方哲学系引用康德“人是目的”、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名言,妙语连珠,提出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应该以人为本,而绝大多数观众为消遣而看电影,采用“接地气”字幕能满足绝大多数观众的需求、让大家都开心。反方外语学院在定义中提出,所谓“接地气”的字幕实际上包含秽语、俚语等,并坚定认为:第一,“接地气”字幕会损害官方译制的权威性,违背翻译者“信、达、雅”的职业要求。第二,目前国内官方译制的混乱,导致无法判断何时该用与不该用“接地气”字幕,例如在灾难片中出现搞笑“接地气”词汇的荒唐现象。第三,“接地气”字幕的时效性可能造成若干年后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正方以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雨后春笋”为例,说明“接地气”字幕在表达上的通俗易懂,反方则敏锐反击,指出不是所有通俗易懂的翻译都是“接地气”的,翻译成“雨后春笋”是翻译行业的一般做法,并不在“接地气”词汇行列。反方三辩在攻辩小结中指出,官方译制和民间译制之所以有所区别,正在于对“接地气”字幕的态度上,官方译制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全场比赛结束后,评委通过三轮投票决出了场上的赢家,那就是外语学院。同时,由于出色的攻辩表现,反方三辩外语学院何仰东获得本场最佳辩手称号。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各路辩手在辩论场上精彩绝伦的表现是与他们场下不辞辛苦的准备分不开的。同时,团队的协作在队伍的整体发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辩论场上你我争锋,辩论场下相拥谈笑。不管胜负与否,辩手们享受了比赛过程,并在其中丰厚了学识积淀、提升了思辩水平,也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本轮比赛充分展示了华师学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风貌。对各类社会现实辩题的关注和探讨,更是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比赛充分活跃了华师学子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建设“优雅学府”、培养“栋梁学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师大人将继续以辩论为纽带紧密团结,凝聚师大情,追溯师大魂。唇枪舌剑,思辨飞扬,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明辩杯”校辩论赛初赛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复活赛、16强淘汰赛即将来袭,更为精彩的比赛接踵而至!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辩论爱好者协会

201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