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竺洪波老师,孟宪承书院中文专业的同学都会把“专业”和“尽责”挂在嘴边。这位能够把李泽厚和西游记讲得令人入迷的学者,会乐在其中地建议学生阅读经典并传授读书方法的师长,会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指导新生撰写课题申请报告的导师,或许不是最有亲和力的明星教师,但是竺老师在学生心中却兢兢业业地承担起了最真挚的信赖。
专业,是身为教师的坚守
作为博士生导师,竺老师在专业领域已深有造诣,但自担任孟宪承书院人生发展导师的那一天起,他始终在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首先是同学们的专业教师”,这份看似普通的坚守,却在点点滴滴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位大学教师的严谨与尽责。看到同学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本而心生苦恼,他建议学生“读经典的书、前沿的书、喜欢的书和需要的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阅读与研究结合”。他认真筹划一次次读书交流活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尝试中思考,在互相批评中进步。
针对新生不适应大学课堂的情况,竺洪波老师会用真诚但不乏严肃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堂课的价值。他向学生们解释大学老师授课方式和风格是不同的,但他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真知灼见才是更为珍贵的。“有的老师的课虽然听起来沉闷枯燥,但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可能发觉这一堂课的笔记就是一篇好的论文呢!”
(图为竺洪波老师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用心,是身为导师的责任
不管是懵懂的新生还是感到懈怠的大二学生,将心中困惑向竺洪波老师倾诉之后,总能得到老师真诚而耐心的解答。上学期人生发展导师学期总结时,竺洪波老师分享的是一份记录着学生具体问题与自己详细解答的工作感想。每个回答的良苦用心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这份记录里。比如学生提到进入华东师大以后有太多事情想做,但面对竞争信心不足,竺老师的记录里有他真实的欣慰和担忧,“学生胸怀理想来到心仪的大学,这是最宝贵最美妙的精神状态,需要鼓励与呵护。我的回答:眼高手低未必是坏事,眼低手低才最可怕。华东师大是知名的985大学,站在这块学术高地上,当你感到自己“手低”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你抬抬手比别人的额头还高。”又如中文专业的师范生觉得自己对比基地班同学没有优势,竺洪波老师的回答里满溢着理解与期待,“学生这样提问可能是因为基地班是培养重点,直研比例很高。作为导师,应做合理的疏导。孟院社区的温馨给了我灵感,我说:他们有基地,我们有孟院,大家谁都不吃亏。关键是把自己做得最好。”
这样的诚恳用心,每一次的交流都让学生们印象深刻。“一年多过去了,每次导师活动的画面还历历在目,竺老师亲切的话语还萦绕耳边,我们在竺老师的启迪和指导下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在给导师的寄语中,学生们对导师的付出给出了最真诚的回应。
(图为竺洪波老师在与同学们做读书会专题研讨)
幸福,是教师工作的回报
除了为学生排解困惑外,竺老师也会用亲身经历让学生们感受自己的理想与幸福。有学生们坦白自己对教师道路游移不定,怕承担教师的压力与辛苦,他就会毫不掩饰自己担任教师的幸福。“我愿意与同学们在一起,我从大家身上看到了青春的活力,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也仿佛看到了自己35年前的影子。做老师我是幸福的,我并不辛苦。”培养做教师的兴趣、训练教师技能、与学生打交道,竺洪波老师用耐心的指引让学生们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慢慢接受并喜爱。“竺老师的回答不仅让我们知道自己与职业教师之间还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感和崇敬感。我们都希望在未来,自己能够成为像竺洪波老师这样的老师。”
这位享受着身为教师的幸福的老师,也在引导着年轻而躁动的学生们去感受自身的幸福。他告诉学生们身在孟宪承书院的幸福,身在华东师大的幸福,希望他们能将这样的幸福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我想,每一个孩子,只要在孟院坚守4年,完成学业,不管是怎样度过,都是有意义的。因为经过这4年,你们的个儿长高了,心理成熟了,学问增大了,有的还经历了恋爱,最后走上了社会,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分享大家的快乐,见证大家的成长。”质朴的剖白背后有着一位严谨、诚恳与幸福的导师,更有着许许多多因他而收获成长、充实与幸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