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


做一名‘研究型’的未来教师

 

    8月12日至19日,由团中央学校部、井冈山青少年基地联合主办的“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在井冈山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所院校的436名大学师生参加。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我校来自孟宪承书院的17名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在梁宏亮老师和焦艳老师的带领下在这里进行了为期9天的学习实践和课题调研活动。
    谈到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实践团指导老师梁宏亮老师表示:“实践团的所有成员都是我校优秀的师范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在井冈山学尝试做一名‘研究型’的未来教师,探究井冈山的体验式教学,并为课程提出升级方案。”为此达到这个目标,实践团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精心设计了《“红军的一天”的带班理念建构与话术设计》的实践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将兼具三重身份,“体验者+研究者+同行者”,而贯穿始终的就是“研究者”的身份。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影


做一个体验者:追寻革命足迹,用信仰点亮未来人生
    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每一个实践团员都会先把自己当做一名体验者,去参与井冈山基地针对青少年专门设计的体验式教学项目,获得了丰富的认知、情感和课程体验。他们参加以“互动课堂”形式组织的教学,学习党史故事:井冈山早期领导人王佐嫡孙王生茂、老红军曾志长孙石金龙、老红军江志华孙女江满华分别用自己耳濡目染的事例,生动地讲述了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他们参加以“情景模式”形式组织的教学,重回历史时刻:体验“重走朱毛挑粮小道”、“红军的一天”、“三湾改编”、“会师井冈”等现场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一系列特色课程,感悟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他们参加以“现场讲解”形式组织的教学,寻访先辈足迹:相继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大井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体验先辈的革命历程。

实践团成员们体验“红军的一天”

    让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情景模拟教学•红军的一天”,而这也是此次实践团课题调研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这天,全体实践团成员都穿上了红军装,举行出征仪式,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深入井冈山农村,调研红军烈士家庭情况,并在当地老乡家里学做红军餐,感受到八十年前红军的艰苦生活,对井冈山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蒙蒙细雨中,坑坑洼洼的石子小路又高又陡,同学们不畏艰险一路向前走,实践团员郭晓萍说道:“从一个体验者的角度来说,山路细细窄窄、泥泞湿滑,我们走一段已经很困难了,当天的情景模拟下来真是浑身酸痛,确实可以感受到当年红军的艰苦。” 实践团成员杨怡涵说:“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这个课程设计的效果特别好,当然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带班老师如何用有效的语言进行及时组织互动分享’就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实践团成员在老乡家与老乡合影


做一个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用专业优化课程设计
    在体验之后每一名实践团员都会发挥自己师范生的专业优势,作为一名研究者,去探究每一个体验式教学的细节,挖掘出背后运作的理念和实际运作的流程,开展了以“‘情景模拟•红军的一天’带班理念的建构与话术设计”为实践调研。

实践团队完成实践课题《红军的一天”的带班理念建构与话术设计》
    实践团成员们相信:只有理念才能凝聚人,只有情感才能打动人,而语言是理念和情感的有效载体;好的话术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动情感、升华认知,有助于实现培训的效果。基于对参与过“红军的一天”体验式教学的学员的随机调查, 200余份问卷的数据分析,形成了《红军的一天”的带班理念建构与话术设计•调研报告(1份)》,得出了“体验培训总体满意度高,语言话术需要改善”的初步结论;同时通过自我体验报告和深度访谈,从方案设计者、项目体验者、项目分析者、方案操作者四视角进行专业分析,聚焦带班理念建构和话术改善设计,并收集收集话术改善素材,《红军的一天”的带班理念建构与话术设计•体验报告(6份)》,《红军的一天”的带班理念建构与话术设计•访谈报告(1份)》,;最后,形成了《红军的一天”的带班理念建构与话术设计•工作方案(1份)》,方案旨在为团中央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优化培训流程、改善话术设计、提升培训效果提供参考。
    方案以专业性为基础,在科学严谨的专业分析框架下,注重整个方案的可操作性,对井冈山“情景模拟教学•红军的一天”进行了课程升级。在纵向,对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互动分享、个体反思、整合运用”五个环节进行了专业分析;在横向,为每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供了具体的“体验目标、培训师角色、操作要点、参考话术”参考信息。
实践团每天组织头脑风暴调研课题研讨会

    每日围坐一起头脑风暴,用心体验课程的每个环节,是实践团成员每天最享受的“美好时光”。大家在彼此激荡中寻找理念建构中的不足之处,碰撞出对课程的深刻反思与话术优化建议。实践团成员安翔表示:“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实践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对一个课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反思,特别喜欢大家为了同一个问题,一起工作到深夜的融洽、智慧和欢乐的氛围。”

做一个同行者:兄弟院校相聚,用激情砥砺青春梦想
    实践团成员不仅是一个体验者和研究者,他们还是一个同行者,他们将与兄弟院校共同交流研究成果,用激情来砥砺自己的青春梦想。在井冈山期间,我校实践团还与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团成员进行了实践课题交流,双方课题开展中的焦点问题、有效对策,以及就优秀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学生工作的特色开展等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带队老师焦艳说道:“通过研讨交流,我们师大团学骨干和兄弟院校的团学骨干,在课题调研、学生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各取所长,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

实践团成员与复旦大学实践团进行交流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团进行文艺汇演

    在学员文艺汇演上,各高校节目精彩纷呈,书院实践团的表演“节目串烧-劈哩啪啦交响乐”惊艳全场,歌曲《红星闪闪》青春灵动,合唱《红旗飘飘》慷慨激昂,舞蹈《快闪记忆》青春靓丽,朗诵《青春井冈》磅礴大气,彰显了我校学子青春活力与磅礴朝气,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尾声:“研究型”的未来教师的梦,才刚刚开始
    为期9天时间的实践已经结束了,实践团课题研究也接近尾声,并将初步成果与井冈山基地进行了对接获得了基地的好评,但是同学做一个“研究型”的未来教师的梦想其实才刚刚开始。
    实践团团长张舒静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体验式教学,也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研究型的未来教师,希望今后字教学实习中能够把这次实践学习到的经验运用进去。”来自中文专业的实践团成员乔佳玉和杨怡涵则表示:“这是第一次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接触体验式教学,这个过程中的感觉很美妙,感觉自己成长得很快,我们会把这种‘体验者,也是研究者’的理念延续下去。”来自思政专业的实践团成员金笛则表示:“作为今后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我感觉在引领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会在这个方向做更多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