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团】13级思政讲坛第十讲成功开讲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晚18:00-20:00,13级思政讲坛第十讲于第一教学楼126成功开讲,13级思政的四个学习小组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13级思政的同学们参与了本次活动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把教育作为信仰,把提升教学能力作为指导,第十次思政讲坛在梧桐缤纷的校园再次开讲。此次登上思政讲坛的是第三、四两小组的代表:张琦、倪佳妮、樊雨星、郑培立四位同学。
    首先,张琦同学选讲是投资理财的选择。她巧妙地将理财具象为过年时压岁钱的安排,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不事雕琢地引入课题。
    课堂的总体脉络从存款储蓄说起,那不可避免的就是会涉及到储蓄存款的概念,张琦同学从实际出发,自创了3W记忆法来代替死记硬背,即who——谁存的钱、what——存款做什么、where——存在哪里。

张琦同学在讲“储蓄存款”

    接着谈及现实社会的储蓄机构,张琦同学非常用心地提示重点,指出并非所有的银行都是储蓄机构,其中还包括邮政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话锋几转,很自然得顺接到了储蓄收益的计算以及存款的两种分类,此时,张琦同学再次动用巧思,打破政治教学传统的记背模式,以蓄水池的能收能放、气象站提供信息的功用以及监督站能够为国家监管企业提供依据的特质鲜活地概括出银行作用,并配合适当的课后习题和思考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构建出完整的课程脉络。
    第二位讲坛老师倪佳妮同学讲解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把同学们刹那间带入了充满了竞争与交换,但又遍布着商机与可能的社会主义市场当中,让大家形象得感受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欲求的无限性在市场经济中的体现,更为学生们之后学习市场交易原则奠定基础,承前启后。

倪佳妮同学在认真地讲课

    另外,倪佳妮同学有效地针对高一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已经比较成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把本框理论性与抽象程度比较高内容,如资源配置、市场的分类、市场经济的特征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化抽象来具体,从生活的日常现象入手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而完整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下面是第四组的代表樊雨星同学讲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正好承接着倪佳妮同学的讲解,樊雨星贴心地复习了相关知识,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进一步阐述坚持社会公有制的理由,并配合了彭福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面貌一新的例子,凸显出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以及“为何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有道理?”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樊雨星同学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彭春军同学积极地回答问题

    樊雨星同学很好地把握了市场经济的特征,条理清晰地阐明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互动辅助,表现出政治课程的问题性、时代性、开放性与渗透性,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前三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方面的内容,而最后出场的郑培立同学则选择了讲授哲学——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讲。

    课堂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郑培立同学生动形象的实例,虽然视频在播放中有点不给力,但丝毫不影响教学各环节和要素的协调和优化,高效率地达成教学效果。

郑培立同学认真地讲解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必然蕴含着技巧。“为人师表”既要求我们完成对知识的达成度,也希望我们要自从知识的权威、标准和教学的掌控者向学习同伴和导航者转变,以对学生的关怀取代知识的绝对关注,最终会发现教育依然是我们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一种理想,是必要的乌托邦。

                                           文:闪艳
                                                  图:赵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