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予己底气
书院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想想,自己竟也从未沉淀下来好好思索过。追忆那过去的三个学期,竟也发现,如今的自己相比刚入学的时候,多了一份底气。"底"是一个神奇的字眼,形虚,但恰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般,它能让人不现亦能自信外露。人无底不壮,浑身有气无力。而书院正如众多培养皿一般,供我们一个个平台,一份份环境,来形成我们的底气。至于置身于哪个培养皿中,取何种实验物与我们进行反应,则全权交与我们选择。
这么一来,那培养自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那实验物了。实验物是什么?是那一次次以部门活动为真身的实践。想来,如若没有一入大学那参加中心面试的第一步,如若不是进了文艺部,进了团建,按自己事不关己不插手的性子,定如同高中之前一般,只是个淹没在一般学子之中,终日只知默默苦读或潇洒玩乐之流。而当日进了文艺部,冥冥之中似乎有根线牵扯着:梦想秀、特训营、学生代表大会、新生入学会、融合大会、“声籁角逐”十佳歌手大赛……就这么顺着走到了如今。
实践固然是我获得的经验,但那份底气却是源自一些观念的改变或形成。细细数来,若是问我在文艺部做干事的近一年来最大的收获,应是对于何谓团队的理解。素来以为,团队不外乎就是不同阶层的人组在一起做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分工,下级领取上级分配的任务,完成任务便也得以轻松。但几次活动下来,部长以注重锻炼我们的任务分配和万众一心的工作氛围让自己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团队,应是一个形同家的存在,拥有身为核心的凝聚力,队员们有着相同的目标,虽得到不同的任务,却并不止于己任,自然,也从不推脱和推卸。
若是被问到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一次实践,莫过于那自己兼任当局者和旁观者的特训营活动。身为计划、组织、开展这次活动的我们,在几天的一同努力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被凝聚在了一起。而身为参与者的我,得到的却是更多。
整个培训过程环环相扣,充实却不乏味。最印象深刻的莫属杨艳红老师的介绍孟院的讲座。如果说自己本来对于孟院的归属感和熟悉度只能算是普通朋友的程度的话,如今对孟院却有着家人般的依赖。这场讲座下来,意识到了孟院在书院范围的先驱地位,它并不是自己以往所想的那么普通,也不是其他院系的同学所想的那么傲慢。它在做的,是低姿态地融入于各大院系之间,高姿态地计划着书院们的未来。一直以来,自己对于自己拥有的两个“身份”迷惑不解,总觉得不如一个“身份”的人来得理所当然,自然也是不解于这么设置“身份”的原因。而在杨艳红老师说道应把孟院和专业院系看待成爸爸和妈妈的时候,自己才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双重身份双重管理,我们是得到更多关爱的宠儿。
除了讲座以外,还有那趣味连连却夹带着煽情的游戏们。疯狂的鸡蛋让人对于松弛有度,脚踏实地的大学奋斗有了更加确切的定位;短暂交流认识让自己意识到认识一个人并成为朋友竟只是几句话的功夫。而在最后大家闭着眼睛抱于一起喊叫的时候,一股冲动涌动于皮囊下,那是一份对自我的重新肯定,是一份对于身边伙伴们的依赖,更是对这“梁”苦用心的游戏的感动。
两天的紧密培训,并不能真真正正完完全全改造我们,但是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有了这个培训,让自己第一次全身装束以正装打扮;让自己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优秀于思想和行动上的人,并因此开拓了自己的世界观,学到了何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也是第一次,自己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做事不再因不信任自己而畏手胃脚。若是说自己先前在孟院的学业生活如同井底之蛙,那此次特训营培训应是为自己凿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令自己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发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后的追逐,就该是要看自己了。
身为干事的收获如此,而待部门身份向上一层收获则更甚。身份转换的过程对自己来说是艰难的,其间产生的摩擦则更是一道道槛,令自己迷惑不解,摔得鼻青脸肿。但阴霾总有湮灭的一日,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己如今身份的理解,对于部门干事们应有的的挖掘和帮助的理解,这份姗姗来迟,却亦会伴随着自己被应用到未来职业对于学生潜力挖掘帮助之中。
书院给了自己不少的机遇,这些机遇使得自己得以通过实践历练。路在脚下,尚未到尽头,而我和书院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