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我和书院的故事”征文(三十一)


告别圆舞曲
    有些经历是必须要有的,哪怕这种经历短暂如“林花谢了春红”一般的匆匆,体验过后心灵上残留的震撼是难以被岁月的痕迹侵蚀掉的。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二十天之行,就是这个早春我偶遇的最美的礼物,感谢书院给我这个机会,感谢华师大能为我们师范生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让我们与海外的教育界进行一场华丽邂逅,感谢三位带队老师的辛勤付出。心里有太多话语,暂借我最喜欢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书名一用,告别之前眼界的狭隘,告别自己以前的偏见。虽然我也知道,未来我还会有或多或少的偏见,但是温哥华UBC之行让我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对待心中对中国教育的疑惑。谨此向那难忘的二十天带给我的一切致敬。
——前言
    比尔盖茨夫妇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过这样几句话,大致是,“Take all your genius, your opticism and your empathy, go and change the world in ways that will make millions of people optimistic. You don’t have to rush,but in the course of your life, perhaps without any plan on your part, you see sufferings that could break your heart and when it happens, don’t turn away from it. That’s the moment that change is born.”
    回顾UBC之行,当再次听到这几句话的时候,个人觉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事情固然存在,面对坎坷,即使心碎也需要保持最底线的乐观。
    对我而言,也许去UBC之前,我自己的教育梦想已然成为了那个难以触及之物:我希望通过我的力量把笑声带回课堂,可是,“笑回课堂”并不能意味着我的教学就可以让我的每一位学生都切实有所收获;我的教育梦想在现实中显得苍白无力,正如风雨中摇曳的风筝总会线断,因为我并不能定义那些笑声意味着什么,是对固有制度的不屑,还是零零散散课堂上的些许幽默呢?反观初始之心,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多少带了一些荒唐,可是,UBC之行让我在反观自己的荒唐之时并没有挤压掉心里那份乐观。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将自己熟悉的事物在新的环境中做一个比较,我很庆幸能参与温哥华UBC之行,让我有机会跳出自己的眼界范围去看中国的教育,虽然有时候也会存在某些偏见,但是在和老师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观念上还是有了很大的成长。也许以前我还可以和同学们大谈中国教育有多么多么的不好,有多么多么的有问题,但是现在,我会冷静地去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会让中国的教育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不同的思考维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种成长。
    我不想避开刚才的问题,与加拿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系统相比较,中国的教育之所以出了很多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单方面的因素,就目前国内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
    超越直接因果关系之上:
    不是什么关系都可以用直接因果关系就能定义的,尤其是教育类的问题。
    在第三次去加拿大列治文的一个公立小学参观的过程中,有三个来自中国的小学生和我们一行人进行了交流讨论,说实话,我被她们的回答吓到了。从她们的回答中,我们能感觉到她们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种厌恶,那种让我不是很舒服的感觉很难忘记。其中有一个小孩讲道,“国内天天就是作业加作业,学生们除了写作业就是写作业,升学压力很大,老师就是一遍一遍地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当时我们一听,很多人都很不高兴,因为大家知道很多地方都在改革,尤其是“北上广”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减负”是一直在进行的,感觉这些学生也是被中国教育的固有印象洗脑了,所以只会去挑中国教育的毛病。
    暂且不提这些小孩的事情了,就“减负”这个事情而言,个人觉得“减负”很有必要,但是这个概念也是治标不治本,仅仅要求学校给学生少加一些学业负担,学生就能轻松了吗?学业负担仅仅是来自学校的么?从直接因果关系来看,学业负担的来源是学校、老师,但是在直接因果关系之外,还有层层链条被我们忽视:只要有考试,就会有成绩的优劣,只要有差距,中间会存在竞争,只要学生之间存在某种竞争,学生的家长不会坐视不管,要不然哪来的各路练习册如此畅销?
    假设所有学校都没有了作业,是否意味着学生学业负担就会减少?这种观点有问题,毕竟在中国,大多数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这条路能在未来生活的好一点,直接一些的说法就是混得好一点。而目前的状况是,中国的职业之间收入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白领就是要比蓝领舒服,而且收入会高很多。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再加之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对自我未来的愿望,就算学校没有了作业,没有了所谓的学业负担,各种作业册照样销路火热。
    可是加拿大呢?虽然在温哥华只有二十天,但是我也了解到加拿大的巴士司机、水管工人们的工资收入甚至还比老师、教授的高,很多人一旦选择了这些职业就会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辈子,而且国家福利又很高;整个社会对不同的职业没有很多歧视,相反,人们很尊敬不同的劳动者。每当我坐上去往UBC的44路巴士的时候,每次遵守温哥华当地人的规则,对巴士司机上下车的时候都会说一声“Thank you”,有时还会听见巴士司机开心地为乘客将每一条路每一个站台的故事,这种社会温情让人感动。
    这样的差距,中国能做到么?从现在的状况来看,中国想要成为发达国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种国情下,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仅是来自于学校,亦是来自于社会现状的残酷。
    那么怎么调整可以缓解学生们的学业负担?社会现状、观念问题很难改,即使来一场革命也许很难解决观念问题。譬如职业观:自有科举考试的时候以来,中国主流社会的观点就是——“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单纯的认知改变,而是为了仕途的平坦。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都不是简单依靠改革就能很快见效的,没有一步一步的深入,没有一点一点观念的渐进性的转变,改革也很有可能变为无效。但是,我个人认为,针对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学校的老师如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作业?这个问题如果可以突破,不仅学生会有提高,而且学生家长也不会毫无目的地去书店疯狂地为小孩挑选毫无意义的配套练习,从而加重负担。
因此,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需要单纯解决直接因果关系链的上一方就能够有好的成效的。
    必须面临的教育改革问题:
    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继续,而对于教改各方面观点的相互抨击也一直在继续。我不是什么中立派,真心为我们国内现在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而感到迫切需要改变的意愿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温哥华之行,让我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话题,因为在不同教育体系和教育哲学的对比之下,突然有一种失望之感。估计很多人又要说我“对国内教育丧失了信心”之类的了,其实不然。
    对国内教育,我不会丧失信心,如果真丧失了信心,我也不打算成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原因很简单,我不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有两个假期的优点才决定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经验也罢、知识也罢与孩子们分享。因为对国内教育没有丧失信心,所以很迫切地想要改变某些现状,虽然我知道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的教育现状需要改变,我相信,中国教育改革这个事件绝对会在激流中,虽遇阻碍,仍会继续。支持教改的人也罢,不支持教改的人也罢,其实都怕中国教育走下坡路。
在UBC的一节Guest Speaking课上,Thethia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几段视频,是关于温哥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道并不是很难的乘法运算应用题。在我们看来,只需要知道5×7=35就好。那位老师要求一个小朋友告诉她答案和运算过程,小朋友想了好久,心算得出了答案,并且使用了一个极复杂的运算过程:先来了一个5×5=25的运算,又加了10。如果是国内的小朋友,直接记住运算表,说出答案就好了,老师也不会在意其运算过程。但是国外的老师一直在尝试了解学生的思考状况。视频中的那个小朋友还没有学到5×7=35的乘法口诀,她所知道的就是5×5以下的运算,所以老师想知道她是如何得出的答案,而5×7=35的这条口诀,则会在之后处理其他数学问题时学会。 
    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除了诧异,剩下的就是有点小小的不解。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加拿大教育中的两种不同教育哲学:前者注重结果,后者注重过程。仔细考虑一下确实如此。有的时候觉得中国的教育过于功利,而本身我们的社会现在所处的状态也脱离不了“功利”、“浮躁”这几个字眼。我们的教育阶段性的目的很强,再加上人口压力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压力,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了小学生该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了初中生的知识,初中生学完了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已经在琢磨大学生的知识了,但是这种教育中的现象是否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状况,我不敢打保证。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教育怪现象可以存在,我们可以说我们国家做不到像加拿大那样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特而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说在加拿大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可我们国家的孩子只有通过高考才有可能未来拥有体面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现实中凡是有考试,就必须得用分数衡量,这是中国人口大国唯一比较公平的考核方式;我们还可以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以注重教育结果为主……不错,这些都有道理。但这些道理不应该成为阻碍国内教育逐渐重视教与学的过程的拦路虎。而且这些道理不应该成为老师们固步自封的借口。
    也许即使大家奋斗几十年也难以做到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的现实,但是连尝试,连改一改的想法都被否定了,是否这才是真的悲哀?
    所以,我想要告别,告别曾经也是有那么多的理由去安慰自己本分地做一名平凡的老师的自己;告别曾经愿意停留在表面,接受安稳境况的自己。突然我发现,自己就像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众多角色之一,“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可是现在反复咀嚼这段文字之后,我又很怕自己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我想要告别。
    后记:“You see sufferings that could break your heart and when it happens, don’t turn away from it. That’s the moment that change is born.”感谢温哥华UBC二十天之行,每每回顾之后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之后,都会感觉是真真切切的煎熬,但是,直面现状,我会坚持自己的那一份乐观,因为我知道,我们都是change ag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