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教育的“燃灯者”
我的教师梦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也不一定做出声势多么浩大的惊人之举。只是想要倾尽我的心血,去成为一名教育的“燃灯者”,点燃学生追逐梦想的勇气,引导他们创获智慧,陶熔品性,做自己的船长。
因为被点燃,所以去点燃
儿时的我天真浪漫,老师在我眼中几乎全知全能。即使如今自身学识不断增长,能够有效地辩证取舍与评判,但依然心存敬畏,这种对教师的尊敬似乎是油然而生的。或许是小学时老师严慈并济的关爱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温情,亦或许是初中时第一次站上讲台做小老师让我体会到了教育者的责任,再或许是高中时“民主、自由”的校风让我被教育的开放性所深深感染。我享受着成长路上教育所带给我的一切,而我心中的教师梦也伴随着我的成长一点一点被点燃。当我收到华东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感受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教师梦依然灼灼燃烧着并散发出光和热。
来到樱桃河畔的两年多光景,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教师也有了新的理解。我曾到藏区支教,孩子们所带给我的震撼与心灵安慰让我逐渐发现能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也许就像美国教育家约翰•施拉特说的“我是劳动者当中最幸运的人。医生是将生命带进世界的引导员,而我每天都可以看到生命的变化,看到一个个日臻成熟和美好的生命;建筑师可以匠心独运,让一幢大厦耸立几个世纪仍然巍峨壮观,而我用爱和真理所创造的,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下去。” 教师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就来源于对学生倾心的付出,来源于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一部分人,来源于用自己手中的“火种”去“点燃”一部分人。
在坚持我心中教师梦的路上,因为被点燃,所以去点燃。
让自己拥有成为“燃灯者”的资本
在师大度过的时光里,我深深体悟到了教育所带来的自由与光热,并且想把这种自由与光热带给我未来的学生们。“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成为一名教育“燃灯者”,首先自己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能去点燃学生。
刚进师大,我有幸在陈群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大学是一道地平线。它的界限在你的视野范围内,却又在你永远不能抵达的地方。这不仅是因为大学自身的博大,也因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创造会不断推动着大学边界的变化。”陈群校长的话点醒了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生,教会我们进入大学首先应该学会释放被无数考试所禁锢的思想,重新燃起求知的欲望,让自己有不断走下去的动力和梦想。我开始思考如何去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才能使它变得更有意义,如何才能让自己离梦想更进一步。
拥有成为“燃灯者”的资本,需要我学在大学。我深知今后能否担当起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与大学四年的学习密切相关。而今,我一直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地朝着目标努力。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沉淀;也尊师重教,积极与老师互动,探讨学问;也慢慢学会从教材中体验创新,培养“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
拥有成为“燃灯者”的资本,需要我珍惜大学时光。两年后,我将会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言传身教的老师。我合理支配时间,把握一分一秒,让自己的大学四年过得有意义。我积极投身到公益志愿、教师技能培养及学生工作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拥有成为“燃灯者”的资本,需要我拥有开阔的眼界。“大学是与这个世界连接的通道。从科学无国界,到教育国际化,大学正在承担着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责任。从华师大校门走出去的学生都应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胸襟。所以,我们鼓励同学们大胆走出去,睁眼看世界。”陈群校长如是说。作为师大学子,只有打开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让自己的羽翼变得更加丰满,才能拥有足够的资本去点燃身边的人;作为未来教师,只有拥有开阔的眼界才能更好地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为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世界,鼓励学生去探索求知。
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那盏灯
我选择英语作为我的第二专业,在辅修课上,我常常会结合自身专业的所学所感,与老师探讨中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过聆听老师的国外访学经历,尤其是不同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教育内容、模式的不同,让我对中西方传统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产生了自己的思考。
西方倡导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他们强调教育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真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强调观点和实际运用。而传统的中国课堂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启发我们在今后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借鉴西方教育的优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
大一时我有幸聆听了2010级师范生学长学姐赴哥伦比亚大学交流成果汇报会。他们走进当地精彩课堂,体验美式教育的独特风采,亲眼见证了真实的美国中小学教育图景。通过这次汇报会,我发现西方的公民教育课程,老师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很大的篇章都是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道德两难法等,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思考和实践空间。
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那盏灯,是唤醒,是发现。它能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它要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烈焰。
成为一名教育的“燃灯者”,我在路上
2014年暑期,我跟随学校“冈拉梅朵”藏文化社赴西藏山南地区支教,每天都充实而美好。我记得宣讲会前夕我和藏族同伴们连着很多天准备材料到深夜,只为了让山区的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师大;我记得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山南地区我们每天6点起床陪孩子们晨练,而我也被孩子们的活力四射所感染;我也记得上课前用心的备课、考试后认真的阅卷,真正体会到了老师的辛劳。西藏支教的那段时光,是我那个夏天最美的回忆。那些纯真的孩子们让我愈发坚定做一名教育“燃灯者”的信念,也愈发觉得也许老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愈发地感受到自己所背负的重任,认识到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职业,而是可以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崇高事业。
2015年寒假,我很荣幸获得了赴UBC进行海外研修的入场券。这次交流给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深入到加拿大的教育体制中体验不同的教育方式与课堂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与借鉴,并结合我国教育现况将我们所学到的东西进一步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这次交流也让我更加切身地感受到国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地从学生出发,如何巧妙地启发学生,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教育工作息息相关。这次交流帮助我开拓了视野,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享受着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火花。这次交流还使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学会寻找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与UBC的老师同学们亲切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自我;也有机会到加拿大的中小学参观学习,了解到了其基础教育体系及形式;并且在身临其境后真正感受到枫叶之国的文化底蕴,思考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并对其辩证分析。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用心学习,砥砺能力,去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一难能可贵的经历让我从不同程度上为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更好的发展成为一名教育的“燃灯者”。
“他们不仅要具备知识分子所有的来源于内心的批判精神和对历史强烈的反思,承担人类共同命运的强烈的责任感,还要具有献身于人类文明传授的精神。”钱理群先生对于教师有着这样的理解。作为师大的学子,作为即将在两年后踏上三尺讲台的未来教师。我愿意穷尽一生去努力践行教育这份崇高的事业,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探索、跋涉、耕耘、追求。也希望自己能够秉持师大“为人师表”的校训,勇于去担起自己肩上所担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今后从教的生涯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用爱和真理去熏陶、去感染他们。正如老校长孟宪承老师提到的大学之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我渴望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导他们主动创获智慧、陶熔自己的品性,并勇于去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一名教育的“燃灯者”,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