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系列稿(五)


针对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的调研——以当地最受追捧的青、中、老年人运动广场舞为例
    广场舞,一个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健身活动方式。那么究竟何为广场舞呢?顾名思义就是在广场上所进行的舞蹈,也许许多人的潜意识中,此类舞蹈的参与者皆是老年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随着该体育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一行列中,不仅仅是老年人,更多的还是中年人甚至是青年。
    根据此社会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陈佳展、范琳琳两位同学组建成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将该地区广场舞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进行相关的社会考察。
    寒假伊始,每当夜色降临,两位同学的身影便出现在了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各大大小小的街道广场,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便由此展开
【为观察者:观之规模,晓之架构】
    7点半的孔庙小广场已经放起了音乐,人们也开始跟随着音乐舞动了起来。可以看到的是,广场上舞动的人群中,有老奶奶、中年妇女,却也不乏些许年轻的女子,在角落里还能看到一位老爷爷默默地跟着节奏舞动。舞蹈的音乐是欢快的,节奏性稍强,像将斗牛舞,江南style这类歌曲作为广场舞的音乐被广为接受。

孔庙广场舞
    在着看他们跳舞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音乐所带动,随他们一起舞动,也许这就是广场舞的魅力,蕴含着那种渲染鼓动人的力量。舞蹈的音乐是一曲接着一曲的,在转换歌曲的间隙中他们会相互话话家常,而音乐已开始便又立刻沉浸于舞蹈中。
【为访谈者:问其兴起,知其过程】
    一直等到中场休息时,我们把握机会对现场参与的阿姨进行了访谈,访问了当地广场舞的情况。访谈中得知,孔庙(当地一地名)的广场舞团队是同安区最早的一个队伍,从2009年起,这支广场舞队伍除了下雨天之外,每天晚上七点半到九点都会在此锻炼,可谓是该地区广场舞的发起者兼“领头羊”。
    他们的广场舞秉承着不干扰周围住户的原则,音乐声小,也不妨碍其他人的正常活动,大家都自发的参与此运动锻炼。在参与了这项锻炼之后,每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年龄稍大的大妈睡眠质量显著提高,而应工作要求长日久坐的年轻人在活动之后颈椎腰椎得到了放松,就连平时呆在家的家庭主妇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娱乐之余又可强健身心。广场舞这一运动无形间成为了这一行人的最佳伴侣。

实践队员范琳琳对参与者进行访谈
【为研究者:查以资料,究其依据 】
    实地考察结束后,实践团队便到当地图书馆及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本次实践目标已基本实现,实践成员范琳琳表示:“本次实践相当有趣,既结合并运用了本专业知识,又可通过自己努力探索、访谈、研究去阐释一个社会现象,了解一个体育项目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本次寒假社会实践可谓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并充分意识到本专业的价值与重要性。”实践团队队长陈佳展认为:“组员范琳琳对实践的反馈恰恰与当初自己选此择次题目与方向的想法不谋而和,然而这只是该方向的一个开始,只要有机会,有时间,他们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图/文:对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