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系列稿(八)


我从心•疆来——青春十年,见证专属你的边疆人文
    93°32′E,42°49′N——这里,是新疆;这里,是自踏入新疆后的第一个城市——甜蜜之都——哈密。提及新疆,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少数民族风情。那么,汉族人民在新疆,又书写了怎样的人文风情呢?
    在边疆挥洒下汗水的援疆者,远赴新疆谋生的经商者,千里迢迢而去的求学者……他们及其子女的在疆现状到底如何?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青春十年,见证专属你的边疆人文”邀你同我一起了解。我们,从心•疆来,我们,到新疆去。
    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走访了数十位来新疆定居的汉族人民。过去的十年里,他们,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们,在新疆奉献了怎样的青春?他们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社会思考?
我用15天,1个故事,6种青春,写给你:
    故事的开始,要从这组图片说起:

这是我十年前住的地方
    这组图片所显示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李先生二十年前第一次来到新疆时的居住处。二十年前,这里是一个小市场,嘈杂混乱,每个房间10平米,有窗户,没玻璃,有管道,没有水。
    房租从1995年的每月60块涨到了到2005年每月75块。夏天,房间热的像蒸笼,人们不得不在外面睡觉;冬天,室外零下30℃的寒冷冻得房间门要用铁锤敲碎冰块才能打开。好在北方人在冬天用炉子取暖,人才能在里面正常居住。日常用水要去一公里之外用水桶提。纵有太多不便,人们之所以选择住在这里,是为了节省房租。
    “1996年,我的孩子还不满两岁,那时我在家里种地,一年的收入连孩子奶粉钱都不够。听说新疆建设刚刚起步 ,我便下定决心,离开东北老家——去新疆,去经商。”“那时,家人都反对我去新疆,认为那里荒凉偏僻。至今我还记得走的时候,我的父亲冷冷的对我说:‘你爱去就去吧,我不管了’”
    李先生的心里五味杂陈,咬咬牙,还是踏上了去边疆的火车,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后,李先生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心•疆”。
    “我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才到新疆,看着路上荒凉的戈壁滩不见一点绿荫,我的心也凉了一半,刚进入新疆的第一站——哈密,我便下了车。举目无亲,我跟着在车上认识的老乡从火车站走了一个小时的路,来到这个市场,一住就是十年。现在我时常想,当时只是为了省下五毛钱的公交费,便扛着数公斤重的行李硬是走到了市场,现在啊,真是没那毅力啦!”
    李先生在老乡的帮助下做起了钢铁生意,半年后将妻儿也接了来。他记得儿子来时看到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说的第一句话是:“这破烂小黑屋,我才不住呢!”儿子的话让李先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却也坚定了他扎根新疆的决心。
    “钢铁放在室外最怕淋雨,那时半夜突然下大雨,我们一家人都急着往钢铁上盖塑料布防止它们淋湿。那时,我五岁的儿子抱着高出自己一头的塑料布跟着我在雨里忙前忙后,我累,但是心里甜。也正是十年前的艰苦日子,让儿子早早学会了自食其力。”
    二十年前的李先生,从没想过要买房买车,只希望能够留在新疆,有口饭吃。二十年后的今天,李先生成了当地的成功商人,房间从最初的10平方米变成了别墅,出行从不舍得花五毛钱公交而走路变成了名车,儿子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图片主人公与钢铁合影

    李先生有着关于心•疆二十年的故事。事实上,不仅仅他,还有他们,他们也有着独特的,专属于新疆的青春感言——

    “我很幸运”:他来自东北,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新疆,在一家建材市场做管理,“如果不是有了走出农村,来到新疆的机会,我可能一辈子守着我的一亩三分地,再无发展前途”                    

    “我会回到新疆”:图片主人公的祖父是公安人员,四十年前“援疆”从上海来到这里,主人公在新疆出生,在南京上大学。“毕业后我还是会回到新疆,我喜欢那里的环境,饮食,我的家在那里。”

来自新疆的学生
    “我带你去新疆”:照片主人公是位动车司机。2014年下旬,新疆动车线路通车。铁路司机队伍进行了完善,主人公从西安来到了这里,将青春奉献在铁路上,作为一名动车司机,他承载着无数人的边疆梦,带着你我去心•疆。
采访之际,他正因结石而入院治疗。然而乐观的他面对病痛却打趣的说:“听说最近给动车司机配了行李箱和新的工作服,等我出院了,装备起来一定很帅!”

热爱新疆的动车司机
    我从新疆来,下一个青春心•疆的主人公,会是你吗?
                                     图/文:“我从心•疆来”实践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