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团】13级思政专业第四期“思政讲坛”成功举办


    2015年5月6日星期三,8:00-9:30,第四期13级思政讲坛第三讲于第一教学楼237成功举办,第七、八、一、二小组的同学们参与了本次活动。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到底什么是教育?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思政讲坛重提此问,启示教育传道育人的漫漫长路。
    今天,主讲的是第七、八两组,由一、二小组的同学们旁听。
    第七小组的主讲人王安同学,她带来的是人教版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从IMAX到形形色色的相亲节目,纷繁复杂的文化观念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王安同学的教学情景创设情况成功调动了课堂教学气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王安同学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于教材知识的处理。

    如何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只是一个口号,王安同学以她见微知著的敏锐性与洞察力,通过广阔的视野,真正是在思考怎样在未来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为社会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她的认真与实力赢得 大家的衷心赞许。
    当然,人无完人,随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中,郑宇琪同学就指出本堂课的内容稍有些过多,而且PPT上的黑色字体与深蓝色的背景产生冲突,导致无法看清上面写的字,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有所改进。
    接下来,是由第八小组的美丽同学讲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由于是第一次站上思政讲坛,又是第一次有汉语来讲课,美丽同学开讲前不免有些紧张,一开始有些施展不开,但随着课程的推进也逐渐找到了感觉,渐入佳境。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么多年的民族政策推行中,我们国家形成了一套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民族政策,作为少数民族同胞的美丽同学想必也是深有感触。所以,她很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来说明我国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穿插关系图表,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三者关系,且没有让人觉得很枯燥,反而感到很温暖,溢满着民族友谊的喜悦之情。
    随后,同一小组的何菁华同学紧接着美丽同学的步伐,送上了“民族区域自治”一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何菁华同学有别于上两位同学用图像、音频的方式导入,而是另辟蹊径以三个问题引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在哪里?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自治机关是什么机关?从问题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书本知识的能力。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的特征在何菁华同学的课堂上尤为明晰,可以说,她在教学时间得到保证的同时,使得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另外,何菁华同学作为教师能不失时机地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思考,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突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优越性等等。教学思路清晰,也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这一点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至此,第四期思政讲坛顺利结束了。或许现在的我们还无法回答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也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我们仍然无法回答,但现代的思想政治课既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也是能力与方法培养的一个载体,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或许也不失为是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的方式。
    毕竟,教育不是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也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出最美丽的教育之花,尽管过程中总有风风雨雨,总有跋山涉水,总有困惑迷茫,但我们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踏实地地学习、实践,反思,就更靠近我们的理想课堂,接近我们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