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团】13级思政专业举办“思政讲坛”第八讲


    2015年6月3日星期三,8:00-9:30, 13级思政专业团日活动“思政讲坛”本学期第八讲于第一教学楼237成功举办,第七、八、一、二小组的同学们以及辅导员刘佳老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期的思政讲坛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期思政讲坛,也是大一、大二两年来的最后一次思政讲坛,在大三,我们将会经历系统的教学训练,于是,思政讲坛终究将会淹没在时光前进的车轮中,但相信它曾经留给我们的记忆会鲜活永存,抬起头,那些人、那些事,依旧一如往昔。

    正式开讲前,辅导员刘佳老师对两年来的思政讲坛进行的总结,也肯定了团支书一直以来对思政讲坛的组织与付出,以及同学们对思政讲坛的支持和参与,风雨同舟,还好最后的最后,我们仍然在一起。
    第八小组的第一位主讲人是廖欣然同学,她带来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课。
    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廖欣然同学巧用问题导入课程,在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认知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用为什么的方式避免的平铺直叙的课堂节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她还善用了许多事例,以事实为根据,增强说服力,把握演示时机,突出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当然在随后的评论与建议环节,有同学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可能效果有限,可以改换其他方式,或许这也就是教育永远不会以单一的面貌出现的原因。再加上廖欣然同学的板书依纲扣本,言简意赅,而且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令人啧啧称赞,算得上是一堂好课。
    接下来,是由同样来自第七小组的孙彬鑫同学讲解“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这样的理论念起来容易,但真的要把它在课堂上说清讲透却不是那么容易,虽然不可能满面俱到,但也不能泛泛而谈,往往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点、难点,而教育点创设的情境越独特、越新颖、越生动,学生的学习越有兴趣,学习能力越能得到进步与发展。
    孙彬鑫同学的课堂有清晰的理论框架,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没有空谈理论,搭建了连接小课堂与大社会,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党领导和执政的优越性和必然性是如何体现的,让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回归到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随后,第七小组的陈兴艳同学送上了“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讲。
    看得出来,陈兴艳同学为此次的思政讲坛做了极为精心、充分的准备,尽管可能有些小紧张和小羞涩,陈兴艳同学在讲课期间一直不太好意思抬起头来直面台下的观众,但也让人看到一个未来教师的成长也许就是这样伴随着青涩的憧憬与风雨兼程的努力。

    陈兴艳同学的这堂课是一堂复习课,难度还是相对高的,回忆、梳理、应用以及拓展在复习课中的总结和融会贯通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陈兴艳同学把知识用图表等形式再现,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整体的印象,让师生共同串讲梳理,建构知识网络系统,同时让学生进行客观和主观性题目训练,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真心要再次为陈兴艳同学的努力而鼓掌。
    最后一位走上讲坛的是许天韵同学,她讲述的是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许天韵同学的课堂特征鲜明,少了文字理论的堆砌,而是活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量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而这正是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景,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起来,且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直接感知到文化多样性在生活中的体现。
    另一方面,在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大家的注意力被极大吸引,潜移默化中在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的同时,去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构建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以说是教学风格严谨,而手段新颖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最后的思政讲坛就此结束了,为了表示对大家两年来支持思政讲坛的谢意和激励,团支书为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份具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希望思政讲坛在大家记忆的长河中永不退色。
    就像莫泊桑说的“天才不过是不断思索,凡有头脑的人,都有天才。”成功的人往往并不是依靠天才式的智商,靠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勇气。所以奇迹往往由执着者创造,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信思政讲坛虽然已经结束,但未来,我们一定会继续共同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