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团】14级地理专业进行地质野外实习(二)


    2015年6月3日,实习的第二天上午,我们的野外实习就在六朝古都南京开展。我们一早便出发前往南京孔山。由于昨天刚刚下了暴雨,今天又延续了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地上十分泥泞,一脚踩下去还能踩出水来。上山的路也变得艰难起来,但是这并未阻挡我们一探地质奥秘的决心,我们一鼓作气来到了高程约150米的陡崖前。


孔山北坡考察掠影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质野外记录本的记录要求,要求我们将日期、天气、位置都做好详细的记录,因为不同的位置、天气观察得到的结果大不相同。随后,老师便重点强调了今天实习的观察重点:最基础的就是要弄清我们今天考察的孔山北坡的地质环境,这里地处汤--仑复背斜的北翼,因此往镇江方向地层逐渐变新,孔山处又形成了一个小隆起,即在大背斜当中又有了一个小背斜。


郑老师讲解孔山北坡考察要点


同学认真研读地质图了解空山北坡地质情况

    郑老师还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思考题,贯穿在今天的实习中留待解决:为什么孔山北坡和排山、棒锤山之间会形成地势低缓平坦的平原地区呢?这与其中的水系有什么关联?如何理解这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人类是如何利用这种地形的优势的?因此,今天的实习就我们需要观察地层、测量地层的产状,再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观察找到的生物化石,并推演这一地区的构造过程和地层的发展历史。


老师讲解孔山北坡地层形成机理

    首先我们来到了上泥盆统五通组上部的灰白色石英砂岩地层,据老师介绍,在整个苏南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很厚,这就反映了在晚泥盆世这个地区的沉积速度、地壳下降的速度都很快,而沉积环境又相对稳定。在学习了通过地层产状推演地质历史的技巧之后,同学们便分组开始测量地层的产状,观察地层岩石的岩性。


同学分组勘测地层产状

 

老师讲解地层产状测量、岩性判读要点

    在结束了对上泥盆统五通组上部地层的勘测之后,我们沿着山路又陆续见到了下石炭统金陵组、高骊山组地层。可惜的是由于暴雨的关系,这些地层大部都被泥石掩埋,出露情况不是很理想。但我们通过老师的指点和讲解,了解了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这一时间段内当地海陆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时期,这里有着频繁的海侵和海退。
    孔山北坡考察的最后一个点是一个背斜的倾覆端。同学们看着这个出路良好、结构清晰,宛如教科书一般标准的背斜之后,不由地发出感叹: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教科书!百闻不如一见,祖国壮丽的山河就如同巨大的展开的书页,等待着我们的学习、探索与发现。


老师讲解背斜倾覆端周边地质情况

同学们勘测背斜核部南北两翼地层产状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有三个学习小组,小组内的成员积极地分工合作、相互讨论,才能在紧凑的实习过程中完成产状的测量、岩性的判断和地层的考察。也正是在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小组的成员,班级的同学间有了更广泛的互动,彼此间增进了情谊。良好的合作为实习的成功定下了良好的基调,我们期待着未来几天更加丰富的实习内容。


地质学野外实习第一小组合影

文:潘捷
图:益建芳、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