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实习的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南京棒锤山山脚下。首先我们先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观察中二叠统龙潭组的地层。
老师在让我们测量产状之前做了细致的讲解:龙潭组地层主要是由长石石英砂岩组成的,与上午见到的五通组石英砂岩在矿物成分上就有明显不同,因此在颜色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龙潭组地层在某些位置很容易观察到因长石成分而显出的土黄色。长石石英砂岩比石英砂岩抗风化能力弱得多,所以很容易被风化,因此孔山和棒锤山之间就形成了一片因风化而成的谷地,这就是次生谷地。 龙潭组实际上是在早二叠世到早三叠世这一时期内,沉积环境由海相变为陆相时形成的,从龙潭组、大隆组地层中挖出的化石便能佐证这一点。 同学们小组分工完成对青龙组页岩的勘测 同学们克服困难深入观察青龙组地层 最近的南京阴雨不断,我们的行程却从未被阻挡。下雨了我们撑把伞就能接着勘测,地泥泞我们扒着山体扒着围墙就能踏进去。大家通力协作,共克时艰,才能见到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尽管大家鞋上覆着泥,裤子上沾着泥,但是我们仍在踏出地质实习坚实的下一步。 文:潘捷
老师讲解龙潭组地层的特点
老师讲解龙潭组地层的产状
之后我们来到了棒锤山最西端,这里正被建造成地层剖面保护区,因为这里有出露非常良好,岩相过渡也很明显的一套青龙组灰岩。青龙组形成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这段时间内海水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沉积环境也从陆相变为了陆海交替相。青龙组的页岩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页岩是在水体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通过观察青龙组下部、中部乃至上部的地层岩相的变化,我们对当时的古地理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地质野外实习第二小组合影
图:益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