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实习的第三天,天空终于放晴,蓝天一碧如洗。今天我们来到了侯家塘附近,观察这里从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开始的地层。
老师讲解孔山南翼的地质环境
老师讲解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地层
这是我们实习阶段所看到的最老的地层,在志留系底部的高家边组是由灰黄、灰绿色的页岩,部分有细砂一样的细粉砂岩形成的。由于在高家边组发现了大量的笔石化石,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是海相沉积。接着我们沿着山上的小路一路上山,依次看到中志留统坟头组的地层、上志留统茅山组以及下泥盆统五通组的底部地层。这一路走来,我们不仅观察到了岩相的变化,我们还看到了五通组的底砾岩,以及附近的断层的擦痕与阶步。
同学们仔细记录地层产状情况
地质野外实习合影•黄龙船山灰岩
我们一路踩着砾石,来到了山的深处,看到了石炭纪形成的黄龙组、船山组灰岩,以及因碳酸钙溶解再结晶而形成的方解石矿。在短短的一个上午,我们从早志留世走到了中石炭世,在一路观察、勘测的过程中,我们对底砾岩的形成,断层走向的判断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书上学到的知识有了实地的感性认识和深刻印象。
下午我们来到了阳山碑材。这里不仅仅因为明成祖朱棣为尽孝道在此采石铸碑而闻名遐迩,也因为出露良好的栖霞组灰岩和正断层成为了许多大学地质实习的必经之地。在阳山碑材的栖霞组灰岩,其中含有丰富的燧石结核和方解石脉,这说明了当时的沉积环境是一个还原环境,因为含氧量低,有机质大量分解、二氧化硅硬结而形成了燧石结核。此外,耸立的岩壁上还有明显的一套正断层,我们老师称它为“黑板断层”,因为它实在是太标准了,就像是教科书上的正断层。同学们也被黑板断层深深吸引,恨不得钻进断层深处一探究竟。
教科书般的“黑板断层”
地质野外实习合影•阳山碑材
地质野外实习的每一天都充满惊喜,大自然这一位巨匠塑造了无数奇观,我们学习地质学的过程,就是读懂自然天书的过程,就是从陌生到爱上自然的过程。
文:潘捷
图:益建芳 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