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日,苏州南京野外实习的第四天上午,我们跨过了气势磅礴的长江,来到了南京市的六合区。今天我们首先要观察的是新近纪形成的六合桂子山石柱林。
老师讲解石柱林玄武岩岩性特点
老师提醒我们,我们在实习的第一天就看到过火成岩,即苏州天平山的深成侵入酸性花岗岩,今天我们要看到的是基性喷出玄武岩,这些玄武岩主要由辉长岩和辉绿岩构成。这里的玄武岩在喷出后遇冷收缩,形成了大规模的六方柱状节理,这就是岩浆体向中心等边收缩所形成的结构。这样大规模的六方柱石林非常少见,我国往往只能在福建、台湾沿海的岛屿上可以见到一些。
老师引导我们观察石柱林的结构
老师还让我们观察玄武岩中的包裹体。岩浆在地下深处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往往会先形成橄榄石的晶体,这些晶体在喷发出的岩浆中就变成了包裹体,被包在玄武岩中。同时,在岩浆冷却收缩过程中,挥发组份逸出后在玄武岩表面形成了气孔结构。这便是玄武岩的原生气孔构造。老师的讲解自然引人入胜,但是在壮观的石柱林前,我们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观赏赞叹起来。
同学们对石柱林展开勘测
我们不依不舍地离开了桂子山,刚上车转了个弯我们又下了车,原来是老师们意外发现了一个地层的露头。我们不仅讶异于老师们超群的观察力,更被老师们深厚的学识所折服:老师们对这个新发现的露头也是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并引导我们通过砾石的磨圆度、走向等特征来判断这个古河道当时的沉积情况。就这样我们又被一段“邂逅”所深深吸引。
老师讲解砾石层的形成过程及对古地理的推演
下午我们来到了长江南岸的燕子矶。燕子矶主体是由白垩系浦口组的砾岩所构成,这里的砾石磨圆差,大小混杂,是明显的近源堆积的证据。浦口组的沉积环境是一个陆相沉积,形成的是砂砾岩,分选也很差,大部分砾石都是石灰岩。燕子矶是受长江不断冲刷而形成的,矶头岩石坚硬,在冲刷中逐渐形成了燕子凌空的形态,故得名燕子矶。老师提醒我们在这个点上还要注意观察生物风化作用,特别是岩石附近的植被对岩石的根劈作用。
老师讲解燕子矶的岩性特点
老师指导同学们开展地层产状测量
在一整天的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观赏、勘测了地质奇观,也注意到了桂子山石柱林、燕子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正是生活无处无地理!
地质野外实习第三小组合影
文:潘捷
图:益建芳 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