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共同举办的“城市与文化发展——聚焦上海和香港”书院互访交流项目圆满举行。项目以研习交流营会为主要形式,通过两校学生分组合作,分别在沪港两地各完成一周的学习与文化调研任务,引导沪港两地高校学子共同关注沪港城市与文化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辨的社会洞察能力、跨学科研究视角、差异文化的发现与适应力,同时增进沪港高校书院制办学经验交流,促进卓越人才培养。
7月14日,项目上海行程的开营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共享空间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吴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国伟教授分别发表讲话,并互赠纪念品,表达了双方不断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期待与美好愿景。 7月20日,项目香港行程的启动仪式在联合书院的文怡阁以高桌晚宴的形式举行,联合书院院长余济美、副院长王香生、副院长兼辅导长麦陈淑贤、副通识教育主任李鸿基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及互访计划学术顾问吴国伟、学生交换计划委员会主席黄聿、院务主任李雷宝玲等数名教授老师和导师与双方书院项目成员们共膳。联合书院院长余济美教授发表致辞,并与孟宪承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梁宏亮老师互赠纪念礼品,揭开了香港之旅的幕布。 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为项目举行高桌晚宴 项目成员展开团队建设及项目研讨活动 7月14日,项目上海行程邀请历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郑寅达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上海和上海人—它们地域和文化”的沙龙报告。郑教授从上海的城市建设历史发展讲到海派文化的形成,更细致地介绍了上海和上海人的多个特点,不同城市间的异同点引起了在座每一位的共鸣。 华东师大郑寅达教授讲授上海历史文化 7月21日,项目香港行程邀请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韩曼博士为同学们带来“香港1930年年代至1970年年代的现代建筑调研”的主题报告,让项目成员们了解了现代建筑保育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以及本身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在项目上海行程中,项目团队分为5个小组,分别围绕上海特色文化街区建筑保育、公共艺术的视觉形象及文化内涵、现代商业对话传统文化、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改造现状、消费视野下田子坊改造五大主题进行调研考察。通过对文庙、龙门邨、外滩万国建筑群、莫干山路、红坊国际艺术中心、朱家角古镇、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田子坊等的实地考察探究,项目成员们认识了上海的各个面向,香港的成员们更是从对上海不知就里到渐渐熟悉了解,从不同侧面看到了沐浴在海派文化中的上海城市发展历程。 在项目香港行程中,5小组则分别针对香港的公共房屋发展、围村文化、医疗发展、特色街道及多元宗教展开了实地走访。项目成员们从美荷楼历史展览馆以及深水埗、沙田区新旧公屋,了解了香港公屋的发展进程;通过参观吉庆围、龙跃头和三栋屋博物馆等传统围村,了解了围村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香港历史文化的意义;从中西医、公私营医疗,分析了香港医疗改革的优劣;游走在油尖旺、中上环一代的特色街道,感受了其经营特色;通过参观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庙宇,了解了它们在当今香港城市发展中的融合度。 沪港两地的项目成果汇报会分别于7月18日、7月2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共享空间及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曾肇添楼举行。 项目成员采用主题报告、问答分享、歌曲联唱等方式进行成果汇报 在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院长余济美教授、院务主任李雷宝玲老师、高级书院发展主任周钟宝华老师出席了香港部分的简报会。经过充分准备,各小组的简报都十分细致深入。调研项目融合了建筑、医疗、历史、宗教等方面,精彩的汇报使得大家对于香港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项目成员在联合书院举行项目简报会 在共同合作、探索的过程中,项目成员们收获了不同的视野,感悟了不同的文化。在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的合作也将不断加深,双方书院师生的友谊会如美酒般日久弥香。 图/文:金笛,何欣怡
孟宪承书院院长王建磐教授与项目成员合影留念
Beginning|项目开营:沪港书院的英才相聚
沪港双方书院领导为项目授旗
Theory|主题沙龙:超级都市的历史印记
香港中文大学韩曼博士分享现代建筑保育
Practice|实地考察:城市发展的坐标探寻
项目成员探索上海城市与文化发展
项目成员探索香港城市与文化发展
Show Time|汇报总结:精彩纷呈的分享学习
在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院长王建磐教授和全体项目成员共同出席了上海部分的分享汇报会,同时也有书院留校学生前来观摩学习。五个调研小组汇报形式多样、内容多彩,丰硕的成果让成员们身临其境,留下的深刻印象如同亲身参与了每一个实地调研。
联合书院院长余济美教授与项目成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