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风情万种的老上海,奢华以体现着国际化大都市威严的外滩,历史曲折牵动着民族之心的租界文化……而身处于美丽优雅的“东方巴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与繁荣。
2015年10月18日,为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对城市的归属感,感受上海本土文化及历史变迁,本次学导培训,我们特地举办了上海文化历史与建筑风情的专题讲座,并有幸邀请到了历史系教授郑寅达老师为学导讲解。新生学导们积极参加,共同享受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本次讲座郑老师做了三项主题的知识分享——上海发展简介,建筑和地域文化。
活动开始,郑老师先介绍了上海的由来及其发展。自秦汉以来,随着地理的变迁,上海区域面积逐渐扩大,文化底蕴逐渐积累。
郑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解
城市历史的变迁往往与其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的。介绍完上海的地理发展后,郑老师着重分享了上海著名建筑的由来及历史轶事。
骑自行车穿梭于浪漫的老街,把玩城隍庙特色小店的精致小物……随着对独具特色老上海的感受,在郑老师的带领下,学导仿佛现场感受到了历史悠久的租界文化。美术馆,跑马厅,一幢幢西式建筑将已逝去的历史重新展现在听众眼前。汪公馆,人民广场,中山公园的变迁以及四川路颇具战时特色的建筑风格,让学导由衷地感叹历史的力量之震撼。外滩的繁荣与魔力将学导的思绪从近代牵引到了现代,南京路,和平饭店,东方明珠塔……这令无数人向往的经济中心,无一不展现着上海的迷人魅力,寄托着年轻的梦想与希望。
郑老师带学导领略风格迥异的上海建筑文化
用心去感受一个城市,没有人文特色体验是不完整的,因此讲座随后进入到新的一个主题——地域文化。
郑老师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上海人的性格特点与思维习惯,如上海人大多自信,包容性强,海纳百川,但善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做事比较精细等。一个个风趣的小故事,都让学导更客观地了解了上海人到性格特点以及和她们相处的方式。
学导们认真地聆听,做笔记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是否为了追随着快速的生活节奏而忘记去留心身边的美好,是否因工作与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体验城市的魅力。当郑老师将这样一座富有特色的城市娓娓道来时,学导似乎穿越时光看到了“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的夜上海,似乎触摸到了斑驳石门历史的痕迹。“追寻上海的脚步,倾听历史的衷肠”,倾听似乎仍然使人意犹未尽,那就用自己的脚步,去探索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城市的故事。在古街慵懒的猫叫声和老婆婆的呢喃中,与上海邂逅……
文:陆妍瑾
图:杨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