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下午,在中文系楼4253教室开展了文贵良老师的人生导师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文贵良老师和19位参与此次活动的中文系同学共同探讨了当代女作家丁玲的个人经历和作品剖析。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丁玲这位女作家,文贵良老师从丁玲的人生道路,爱情故事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三方面向同学们进行了介绍。
丁玲的一生是复杂起伏的一生,五四运动的风潮中,她随两位女同学从长沙来到上海。1923年来到北京,结识了胡也频和沈从文。18928年她又流亡回到上海,根据她最初到电影公司应聘的经历创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梦珂》。
文贵良老师认为丁玲是一位崇尚自由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老师评价丁玲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倾诉了女孩对灵与肉的冲突的焦虑,而且女主人公莎菲在中国文学史中第一次体现了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焦虑。而莎菲的原型正式是丁玲自身,体现了她本身自己的矛盾。
1931年,丁玲在丈夫胡也频遭到国民党的杀害后,受到很大的触动,开始主编《北斗》,同时思想开始逐渐向左翼无产阶级偏移。1933年丁玲被捕,又于1936年释放。此后在1942到1948年间,丁玲几乎没有什么创作。直到1948年,她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用以表达在土地改革中无法表达的人们的情感世界。
文贵良老师强调,丁玲是一位大胆而热情的女士,不对自己的情感不作任何掩饰。丁玲的创作基于她对于生活的感悟,而她对与生活的感悟来源于她敢于到陌生世界去闯荡的经历。正因如此,她的创作高峰就是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期。
在活动的最后,文贵良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对于丁玲这位作家的了解不能太过于简单。丁玲的人生是复杂的一生,其中的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从丁玲一生的几次起伏之中,侧面体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性。丁玲的作品代表了时代,也体现了她对于女性的特别关注。她作为一个作家,又进入了政治体系,她擅长用文学表达生活,用作品带来批判的力量。
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讲述,同学们都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收获,这次人生导师活动到此也落下帷幕了。尽管时间比较紧迫,但整个活动中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专注。最后也有同学针对自己对于丁玲和她作品的理解向老师提出了问题,并与老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这些经验相信在同学们未来的学习之中也能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文:杨依依
图: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