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吹拂下,明媚阳光里,伴随着一大批科创项目的袭来,孟宪承书院第三期通识研修班于2016年3月26日在共享空间212正式开班。
本周四刚刚结束的科研项目开题指导沙龙余热未散,对于热衷于科研探索的同学们来说,参加通识研修班则是更进一步的为进行科研项目做准备。即使在周六,同学们也都提前到场,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本次通识研修班共安排四场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了郑寅达、李磊、宦强、陈波老师从如何开题,文献应用,学术表达和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做了专业的指导。
座无虚席,认真参与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历史系的郑老师不辞辛苦早上赶来为同学们讲述了如何开题的相关注意事项。郑老师从为什么开题、开题的重要性及开题的正面清单这三个方面来指导同学们把握项目主题。尤其是为同学们阐述了比较科学的选题规则,学会换一种方式思考,从自身感兴趣的,困惑的,最关心或者最担心的等方面出发,去寻找对社会有利,对各个层次决策有利的,对了解中学生实际情况有利或者是对自己专业教学有利的项目来做,这使得同学们选题有了方向。此外,郑老师借助科创中心已完成的项目来为同学们介绍了开题容易犯的错误,对于每一个项目要有明确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工作中自然形成领袖”郑老师的鼓励还在耳畔,这使得每一位想进行科创项目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仔细询问,和蔼可亲
同学们对开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历史系的李磊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文献应用讲座。风趣幽默是同学们对李磊老师的第一印象,通过生动的言语,同学们一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轻松的氛围下,老师首先列举了“乌镇”的例子来讲解了社会调研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从不同的研究对象,提醒同学们对症做课题,学会使用相应的公开网站等资源。其次,对于访谈类的,李磊老师从选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做了说明。选点要具有典型性,不求数量多,要善于分类采样,这样才会提高效率;而对象的选择则要确定只有一个,使用分析法对比。听到这里,同学们都拿起笔认真纪录,积极学习老师提供的先进方法。同时,李磊老师认为同学们需要具有较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在充分运用论文,新闻的基础上,还要寻找同类的国外文献。去格式化才能得到信息,而李磊老师用其风趣幽默又不失内涵的方式,传授了许多具体查找各类文献的经验,使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
风趣幽默,不失内涵
上午两场讲座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接下来下午的更是实用具体。物理系的宦强老师秉持着严谨的作风,为同学们在书写和言说方面做出了详略得当的解释。从总体的创造和新颖到一个图文标点的规范,宦老师的讲座条理清晰,细致到位。同学们也在老师的感染下聚精会神,学习严谨的研究态度。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还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来鼓励同学们积极创新,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发挥想象力,从细节着手,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人是思想着的苇草”,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产生共鸣,赞叹老师平实真切的学习过程,同时努力积极思考,推动科研程。
严谨如初,细节致胜
最后一场讲座由化学系的陈波老师主讲,陈老师从项目的组织管理的结构、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各节点的注意事项,经验教训来讲,主要介绍了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具体内容,同时还提醒同学们有效利用校园网的通知公告、教务处等获取最新的项目动态,对于团队配合,导生协调等方面也做了清晰的解答,让同学们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听完老师的指导,原本的疑惑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充满动力的笑容。
全面总结,注意节点
四场实用的讲座结束了,同学们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带着自己对科创的热忱与喜爱,信心百倍,步履稳健地开启科创大门!
文:郝晓敏
图:李亚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