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早上8时许,孟宪承书院学生共享空间208迎来清早的第一缕阳光,驱散稠重的晨雾,将最美好的初生之景留给最先醒来的人。我们不进行晨安的祷祝,却无比幸运地接受了智慧箴言的洗礼。与文贵良老师的深入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心灵间的对话,我们不拘话题,纵谈古今;时时折服于文老师的博学广闻,又不禁为他的亲切关照感怀于心。
文老师侃侃而谈
开篇不着急着入题。文老师先向我们了解了这学期专业课程的安排,从“20世纪文学进程”开始,针对我们提出的疑问挨个儿耐心地进行解答。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方法,他提出了以历史文献查阅,名人传记选读和代表作品精读的要求;而面对同学们在选书方面的困惑时,他建议多读当代著名学者所著文籍,并列举了些值得优先考虑的作品出版机构,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文老师谈到,“文学史是在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于好的名人作品自然要通读,对于不好的也要有所了解”,对郭沫若前期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给予肯定,强调创作背景对诗歌流派此消彼长的影响。
同学们专注地记录着老师的建议
对于同学们以《西厢记》为例,提出来的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毫无头绪的情况,文老师则相应地给出关注全书与精读名篇相结合的方案。他提倡找来完整版本的“四书”、“五经”、《史记》等文学经典,整体观照,善翻目录;而对《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集等广为传诵的篇目,要识记背诵,烂熟于心。这无论是在自身文学素质的滋养方面,还是在近处远处的考核面试中,都能获得出彩的加分。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作品的阅读选择方面,文老师细致地列举了一些值得赏鉴品味的名家名篇,并建议同学们勤于练笔,记录下故事梗概作出简要评论,以防止同学们提出的记忆不牢易于遗忘的现象的出现。
随着交流的持续深入,文老师饶有兴味地聊到了关注作品结局以把握作者整体思想的话题。他首先分析了《水浒传》中好汉们英雄末路的不同结局方式,鲁智深传奇性的预言“遇潮而圆,遇汐而寂”,辉映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边城》极富美学意义的关于“回”与“不回”的诘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还提出了对《长恨歌》、《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结局的思考,文老师都一一予以认真的解答。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还未聊尽的各类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结局,让我们对未完待续产生了憧憬。感谢文贵良老师不辞辛劳地在这样一个并不十分明媚热闹的早晨,为我们带来的悉心指导和深切教诲。天光未开,心已透亮。早安,晨之美。
文/图: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