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下午,风和日丽,阳光高照,我们有幸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朱玮雪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关于“如何备好一堂生物课”的专题讲座。
朱老师声音温柔,一身红色的外套犹如战衣,挥斥方遒,侃侃而谈,耐心细致的从五个环节向我们讲授备课的学问。
朱老师同我们分享她的教学心得
破冰行动
看到“破冰行动”四个字,学生们愣住了。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了三年,彼此怎么会不熟悉呢?朱老师笑着说:“就是因为小团体间太熟悉了,有时你还没说,但一个眼神我就明白了,你们的思路往往是相同的。”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冰”不是陌生的隔阂,而是思维的禁锢。大家整日在一起,时间久了,自然心有灵犀。可在教学上,这样的“心有灵犀”便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自然也无创造可言。朱老师建议我们去寻找平日不怎么交流的同学,三个分成一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看看语言的沟通会产生怎样的思维碰撞呢?
抛砖引玉
在这个环节,朱老师以“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膜”一节为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学姐的教学设计。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实施环节,由面到点,环环相扣。我们要做的就是,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将值得改进的地方记录在纸上,进行分享。
同学们积极地讨论交流
他山之石
对于“关于教学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我们给出的回答是“教什么、怎么教和教的怎么样”。可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得当的教学方法只能事倍功半。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除了纸笔测试,还有朱老师的“蛋炒饭”法。为了检测学生们对于“生命活动的基础”的掌握情况,朱老师出了一道题:请以蛋炒饭为例,描述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吸收供人体利用的。从蛋炒饭入口经唾液淀粉酶消化成小分子,经过跨膜运输,到最后参与各项生命活动。学生在描述整个过程时,相当于一生命活动的本质为主干,按照物质-能量-信息三条主线将高中所学的知识串联整合在一起。在学习第二册内容时。朱老师又让同学们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尝试分析“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未解之谜。答案五花八门,但这种有深度、有角度的开放性问题是学生很自然的将课本和生活,理论的学习和现实的应用相结合,达到新课标中的STS教学模式。
你的分享
朱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后,五位同学依次上台进行了每人10~15分钟的试讲。主题涉及“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光合作用”、“伴性遗传”、“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朱老师和栾老师依照每位同学的试讲风格,针对优点与缺点给出宝贵的意见。台上的同学讲得激昂,台下的同学听得认真,两位老师点评得一针见血。这个环节可谓是把本次讲座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同学们试讲精心准备的内容
共同见解
聆听了朱老师的教学分享,也感受了同学们认真准备的试讲,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小组之间的“互通有无”了。你来我往,不同见解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每个人对于教学都思考了很多之前从未想到的问题。我们将那些承载着好奇的问号的纸片交给朱老师,朱老师回赠给我们一个个值得思考和品位的答案。
三个半小时的聆听与交流,我们对于“如何备课”、“如何教学”,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话常说“以不变应万变”,在我看来生物教学就像制作糖果,最基础的知识是糖浆,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把它们掺入不同的调味剂,加工成不同口感、不同味道的糖果。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设计出精美的包装。糖果师傅用一辈子的时间细细地调配美味的糖果,而我们将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设计一堂接近完美的生物课。
图/文: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