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马村是位于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村,有着最朴实自然的农村风光。8月10号,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载阳·照月”暑期实践“一家一相”项目组走进竹林马村。对于久处都市的实践队员们来说,竹林马村就好比为一幅画,绿色是她的主色调,配以花的嫩黄色,果实的红色,还有天空的蔚蓝色,生机盎然;又好像是一首歌,蝉鸣是她的主旋律,配以小孩的欢笑,小贩的叫卖声,还有劳作的的声音,和谐美好。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良池美田,美不胜收。
“一家一相”,一方面是以家为单位,为每个农村家庭拍摄一张家庭摄影,还原朴素真实的农村生活相貌;另一方面,以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口述史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农村家庭在几十年社会变迁中的发展史。因此,“一家一相”项目组也是以这两条主线,开展实践活动。
一、用镜头记录生活相貌
在这样一个智能手机与数码相机日渐普及的时代,一个农村人,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还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事情。之所以称为“奢侈”,不在于物质上,而是在意识上。当前农村在外打工拼搏的年轻人,与家人难得团聚,即便团聚,也鲜有人会想到以一张相片来定格家庭的琐碎生活。在年轻人中“照相”已经被智能手机转化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但是对老年人而言,“照相”仍然是神圣、富有仪式感和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一家一相”项目组就是以“家庭摄影是陪伴家人的形式,是记忆的共识”的理念,通过家庭摄影,以镜头记录朴素的生活,并将拍摄的相片打印装裱起来赠送给当地村民。
赠送给村民的全家福
在开始拍摄之前,队员们一度很担心,手中的镜头对村民的生活是不是一种冒犯。但村民们对我们的热情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队员们提出想为村民拍一张合影时,村民们还会特地整理一下头发和衣服。在他们眼中,拍照还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而摄影者手中拍过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连缀起来,就是一个乡村真实而平凡的生活图景。
农村家庭纪实摄影
二、由家庭探知社会变迁
我们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来近距离地倾听一个家族的故事,并且借用手中的摄影设备帮助他们定格下属于这个家族的珍贵回忆。
被访大家庭合影
几代人的生命史互相交叠,还原了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为了向更高层的社会流动所做的努力。他们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付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在时代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个人和家庭的成长和发展。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中教育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奶奶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农村妇女,爷爷则是一个沉默踏实的乡村汉子,他们一生努力真诚,一生勤劳乐观,携手撑起三男一女的六口之家。时光荏苒,门前的槐花开了又谢,儿女不断成长,走出这个小小的乡村,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而他们始终守候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给展翅高飞的孩子们留着一个温暖的港湾。
第一代的高爷爷,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四零后,正遇上文革,高爷爷是初中毕业,在那一代人中并不常见。初中毕业以后,高爷爷凭借其艺术天分,在周围村庄画墙画、在生产队组织文艺活动,而且自学了京胡、坠琴、笛子等乐器,成为村子里这一代人中的文化标杆式的人物,直到现在还是村庄中广场舞活动的组织者。
高爷爷育有三子一女,大儿子做钢材生意,现在已经小有积蓄,在城区买了房,不再在村子中居住;二儿子初中毕业后,为了跳出农村而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五年之后复员,但没能分配到事业单位,自己从事出租车运营,后来转为大货车运营;三儿子读完中专以后分配到乡镇农机站,但是由于待遇不好而辞职,转向当地工厂就职;女儿读完高中后考入昌潍师专,毕业后分配到高密县任初中教师。高爷爷的三子一女,分别以经商、从军、教育的方式进行社会流动的努力,这也涵盖了农民能够进行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从他们的经历里,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努力与付出。
为这一次实践,我们的队员准备了很久很久,从最开始的资料搜集,到设备的调试,到拍摄的构思,我们都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但是当我们真正深入到村民的生活中时,我才发现我们还不足以完全反映整个家族故事,以及这个村庄带给我们的所有感动。这里的村民给予了我们热情的欢迎和积极的配合,并且慷慨地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心怀感激,又备受感动。虽然我们能做的很少,但还是希望我们能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去欢乐,留下珍贵的影像的纪念。
项目成员与村民合影
项目成员与当地村民一同回忆老照片的故事
被汗水湿透的背
项目成员正在为村民拍摄照片
为乡村生活按下快门,为远去的背影定格下回忆。在此再次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对“载阳·照月”暑期社会实践“一家一相”项目组的支持,感谢胡宏昌先生的鼓励和赞助!
文:尹越 张磊
图:王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