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14级中文专业举办张心科人导活动


 

主题:清末民初到抗战时期儿童文学研究
讲解教师:张心科
时间:2016.11.28 
15:00~16:30
地点:二教237


       2016年11月28日下午,14级中文的一些同学们根据自身时间和兴趣来到指定教室,聆听张心科老师关于清末民初到抗战时期儿童文学的主题讲授。
       首先,老师阐述了他讲授的主题与博士论文的选题相关联。讲授之初,老师提到了儿童本位论这一概念,即以儿童为中心。接着,老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何谓儿童?传统观念认为儿童即处在幼儿时期,身心发育处于萌芽状态,老师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从儿童到成人的中间状态也可称为儿童,为这一中间地带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可称为儿童文学,进一步提出儿童文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为儿童创作;二是在题材、语言等方面符合儿童需求;三是适合儿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所促进。
同学们对这一见解颇感兴趣,并认真聆听思考,积极在做笔记。

同学们在认真聆听思考做笔记

       接着,老师从清末民国时期、新学制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阶段分别来讲,涉及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指出清末民国以实用主义为理念,所以语文课堂成为了常识课,教授各种知识,文体以说明、议论为主,因此教学方法主要是直观,灌输。到新学制时期,以审美主义为理念,强调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启发想象力和思想力,文体以寓言、童话、儿歌为主。而抗战时期以民族本位为理念,主张培育爱国、积极抗战的国民,教学方法以讨论指导为主。

老师讲授三个具体时期

       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展示了不同时期语文教材的篇目、文章,在这期间,老师和同学不时地互动,增进了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同学会心地领会

       通过这次听课,我们领悟到了儿童本位论、儿童文学这些概念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范围,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补充完善的,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不能停滞在固有的观念上,而应不断地更新完备。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性。时代决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需求,作为这一时代的我们,在时代潮流中应看清方向,把握航向,以走得更远。


文:马雁云
图:罗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