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早上八点,16级中文专业部分同学在共享空间208开展了吕志峰老师的人生导师活动。进入到了期末考试的准备时期,同学们感到压力和茫然,吕老师向我们传递经验,幽默风趣中伴着谆谆教诲。
在这次人导活动中,还有一位大三的中文系学姐参加,吕老师首先邀请她向学弟学妹们传递一些在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课程上的经验。学姐提出对于英语的学习应该保持信心,不要气馁,华师大的英语教学还是非常优秀的,好好学能够有所收获,到了下个学期也许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

邀请大三学姐传递公共课学习经验
针对如何处理好专业课和公共课之间的关系,吕老师认为因人而异,但专业课的知识储备非常重要。对于很多同学毕业到了工作岗位后对于专业知识渴求的有感而发,吕老师鼓励我们要好好把握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相对于大学是以学术支撑下的课堂,中学的课堂有着相对稳定性,对于未来即将走上中学教育的我们而言,对于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杂”,对于古代和现代的知识都要有娴熟的了解。他通过复旦附中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事例,指出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同时,生动地告诉我们专业知识储备不要等到工作后,经典的东西是在大学中学习到的。
吕志峰老师传递经验
“要学会见缝插针地读书,把读书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如何读书,吕志峰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平时闲暇碎片式的时间可以读读书,大一阶段可以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书籍。不需要死记硬背,因为当你理解之后,记住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一个是要读懂,可以逐字逐句地读,多读几遍,一个是要学会思考,对于问题要学会抓住并及时地查阅资料,多积累一些自己的东西。
吕老师更是鼓励我们在寒假中应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可以读一本书,无论是《论语》还是小说,挑自己感兴趣的一本书,尽可能要在经典范畴中,不要太一本正经,可以轻松一些。他曾漫游在上海的华山路、思南路、武康路上,这样的行走使他对于上海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感触,他也鼓励同学们可以多去这些美丽的路上走走,感受一下海派文化,沉淀一下自己。
通过此次的人导活动,我们对于专业课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重视,也很高兴近距离接触吕志峰老师的个人魅力,他身上一种对于中文、对于教育的热爱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大学四年中多读书多思考,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储备专业知识。
图/文:邵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