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金”诚所至,一枝“杜”秀


       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我校国家奖学金获奖代表、孟宪承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3级学生杜金金荣登该名录。他的“金句”——“在成为免费师范生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和教师这个职业私定终身了。教育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为它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时间,但最重要的是‘我教的不是知识,而是人’!”在朋友圈刷屏,更是被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点赞:“华师大要多一些这样的‘金金’。哪怕不登榜,有这样的心,就是金。”


       学霸金金在师大、在书院,是如何历练好成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听听他的故事。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和“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孟宪承所秉承的教育理念。身为一名师范生的我,从踏进华东师大的那一刻起,就以之为无限的动力和肩负的责任。继承“师魂”,弘扬“师德”,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期许,更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致敬。


       凭借着对于数学的兴趣和钻研,我经常和专业课教师深入讨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我参与到理科基地人才培养计划中,致力于钻研“非线性系统的时不变性”和“线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参与多项教育研习课题和大夏基金课题,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做了积累和沉淀。


       我对数学建模有着浓厚的兴趣,它让我第一次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建模竞赛从组队到备赛,过程艰辛而又曲折。但是当我们看着自己交出满是数学思想的建模成果和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比拟。我的处女作《Today, is th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力求解决海地共和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参加的第十七届“华东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撰写的《基于左转弯左转弯待转区的多层实时模糊控制模型》,探讨了“左转弯待转区”的设计问题,尝试舒缓双十二车道路口的拥堵交通情况。这些建模比赛的成果,在斩获一个个奖项的同时,更实践了真知。
品性的陶熔
       作为班级学习委员的我,积极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经常在班级群里分享学习资料,组织同学们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和人生导师活动;作为书院助理辅导员的我,以身作则,为学弟学妹做榜样,倡导良好的学风;作为书院学业发展中心的一员,更是热衷投身朋辈辅导,利用自己的学识帮助更多的同学,进行学术思想上的碰撞。

       寝室里,我和室友经常形影不离,互称“中国好室友”。班级里,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活动,融入温暖的大集体中,感受“爱在华师大”的温情。如果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么华东师范大学给予了我一个人生的新起点。我一直鞭策自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突破,为了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光和热,回馈母校对于我们的付出和培养。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践行服务学习的理念。我参与到“以节能环保之名,给垃圾一个名分”的社会实践中,提升偏远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我参与了“博物馆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沪教版数学教材为例”的社会实践,科普博物馆教育课程,扩散教育的资源和魅力;我来到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志愿者服务,和其他几位同道的同学一起为专为癌症儿童开设的私人慈善义卖店进行打扫和摆设,来到黑人爱心夏令营,为他们讲授中国文化;我来到上海市南洋中学开设趣味数学的课程,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开设了三堂数学类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在上海市市西中学开展微讲座“数学的故事”。我深深感到,教师促进了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而我正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孜孜不倦地追寻着我的教师梦。

       杜金金的大学生活里,有为一堂课备课的72小时,有30厘米厚的草稿纸,还有350页的科研结果;有上海西郊学校的项目,有美国夏令营的锻炼,还有UBC的跨国交流。这些丰富的经历,都加深他了对于数学学科和教师职业的热爱。让我们向身边榜样学习,在前行的路上,不断突破自己,追求卓越。

附:2016年杜金金在“书院榜样”评选中的精彩表现
http://v.qq.com/page/z/c/q/z0194hqnv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