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中,“何不再问”不仅是一个问句,更是一种“不断发问”的态度。通过发问,我们反思常规、固定、僵化的状态,才能突破局限,收获全新的发现与发展。为加强学生的艺术观念,推动学生“美育”养成,促进学生对打破常规的理解,由孟宪承书院艺体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活动在同学们的期待中开展。众多积极报名参与的孟院学生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第十一届“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双年展。即使当天下雨但是仍然没有阻挡我们同学们参展的热情,天公的不作美更是让同学们对这个展览充满了期待。

孟院小分队来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一视角直击双年展。购票后,入场时工作人员拿出一个印章盖在了我们手背上,小门门仔细看了看,并没有印章图案。这时,工作人员,将紫外线等找到我们手上,神奇的事情出现——印章图案出现啦!

这是一件巨大的交互式扩音器,也是一个卡拉OK 系统,其中的歌曲是在香港和上海的民工们用各自的方言录制的。一起唱起来吧。

画布格上是显要的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人物——一个探险家、一个艺术评论家、一个民族志学者、和一个人类学学者——这些人物画像上的眼睛被小心的挖掉了,被换上了克里斯蒂安自己的眼睛,于是画布成了他戴的面具。这些眼睛在问一个问题:“你们当时是如何对这个世界进行分割和归类的?”

《一千零一夜》可以追溯到 8 世纪。在 14 世纪,安托万·加朗将一部叙利亚民间传说手稿翻译为法语,并加入了来自阿勒颇的基督教僧侣重新讲述的十四个故事 — 包括了阿里巴巴的贪婪和所罗门王的飞毯的故事。

这个史诗级巨作《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首次亮相上海双年展,也是这届规模最大的单体作品。简单的来说,里面简直堪比鬼屋的既视感,但是却是一个太空大冒险!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虽然已经完美落幕,但孟宪承书院艺体发展中心本学期的Arts Show Time却刚刚拉开序幕。更多艺术氛围,更多艺术精神,更多艺术渲染等着你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

文:翁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