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团】16中文成功开展杨焄老师人生导师活动


       3月22日下午1点,16级中文专业部分同学在共享空间205开展了杨焄老师的人生导师活动。进校半年有余,作为中文系大一学生该培养什么读书习惯以及如何从书中发现“有趣的问题”来探讨,许多同学仍然还处于较迷茫状态。本次人生导师活动,杨焄老师通过自身实例,为我们一一解决了如上问题。

同学向杨焄老师说明学习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读书,杨焄老师通过自己最近写小论文的经历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西厢记〉中一个字,争论几百年》这篇小论文,杨焄老师是在重读《西厢记》时发现第一本的中题目“老夫人闲春院”中一个“闲”有三个版本“闭”“开”“闲”,通过讨论这个三个字的到底哪个正确,便写了一篇小论文。通过这个经历,老师解释,读书,不必比快,而是要比慢。细读慢读,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不只是大量不经思考的无用浏览。读书,把兴趣当做最好的老师,读经典书,反复品读其中的趣味。
       而对于如何从一个作品中发现问题来探讨,如何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期中论文,老师又通过另一个实例来解答。《从胡适的〈最后一课〉到钱基博的〈最前一课〉》这篇小论文的创作过程,是在重读《最后一课》时,因标题联想到《最前一课》,从而在两者之间做对比,发表新的看法。杨焄老师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本科生在写论文时,应从小方面入手,细抓一些有趣的问题,而不是广阔地写,最后成果往往十分空洞。
       除了这些,杨焄老师还给同学推荐了一些实用的书目,教同学从哪些方面去读《万历十五年》等等。杨焄老师为人亲切大方,言语生动有趣,在这阴雨绵绵的午后,能与杨焄老师共处一室,探讨这些问题,实在让同学们满足不已。
       我们都真诚地期待下次和杨老师的再会!

图/文:王廷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