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上午,卓培二期“审美体验”主题授课在上海豫园开启。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在美术学系陈东杰老师精彩的解析与讲授中,终于真实地呈现在学员们的感官与脑海中。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空间,空间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呈现的是一个人文环境,这个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置身春日的豫园,陈东杰老师从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谈起,从闽派的土楼、晋陕的大院、徽派民居引至江南园林,唤起大家对中国各地建筑的差异化的直观感受,随之引据《园冶》、《浮生六记》、《美学散步》,点出江南园林独有的魅力和风韵:怡情遣性。

目之所及为美,心之所至亦为美。园林代表的美学意趣不仅在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间,也在精巧的传承技艺与建筑蕴藏的生活情趣里。陈老师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带学员们认识榫卯、漆艺以及园林各处的文化符号。大开眼界同时,也让学员更深入地感受传统美学层次丰富、意蕴深厚的表现方式。

独特的美学课堂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正如陈东杰老师所言:对于美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文化层面的解读,而是应该进行自我的感受和领悟。

这是一个生动可感、活泼风趣的户外课堂。跟随陈老师的脚步在亭台假山、曲径石桥中穿梭,那些红漆扶栏、碧瓦飞甍,那些窗棱格子、雕花屋檐,那些你可能走过却忽略的美,都一一呈现在眼前,通过历史上有趣的故事和典故串成一线。创造艺术的目的,不是让人规范化地理解、也不是用来统一化地传授,而是一种心路历程的具象流露,更是一种涤荡身心的审美体验。
——化学专业 翁宇欣
今天的户外课堂,感触最深的是陈老师对于艺术和美的一个观点,就是艺术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感受和理悟。个人感觉很赞同,艺术不应该是完全理性的。它应该是一种表达,而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表达就足够了。”
——历史专业 王筱淳
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在非理性状态下的一种感情流露,纹样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只要坚持美的原则和变化之美,所创造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当解读艺术陷入文化解读之时,实则是偏离了对美的感知,越是解读,就离真的美越远。谢谢陈老师能够为我们提供发现艺术和美的‘真经’。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俊杰
正如陈老师所说,今天带大家到豫园里来,是为了体会我们中国的建筑文化。中国的艺术风格是感性的,不靠理论的堆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聆听亭台楼阁背后的故事,重新感受园林建筑感性的一面,确是一场无价的审美之旅。
——物理学专业 李佩谦
一方文明中的艺术形式几乎是由如宗教信仰这样的意识形态决定的。古代西方以神为本,多为教堂的代表建筑通过彩窗产生的神秘光影,高耸的塔身结构来教化人,使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上帝的神圣,‘神性与人性的波动’成了他们历史的主线。同时以儒释道为主要思想流派的中国人则不存在人与神的尖锐矛盾,将对自然的理解化进‘气’的哲学,石雕是固化的烟气;回环的园林是养气;我们的养生之道是合气。
最后,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知识盛宴,短短一个时辰果真是步步皆学问:窗纹,木漆,戏台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英语专业 宋文钰
感触深的是建筑背后蕴藏着的意味,每一个细节都很有讲究。想必很多同学们和我一样,在此之前谁也没想过漏窗上不起眼的蝙蝠花纹居然有着‘福到眼前’的意思;屋顶上的鹿与鹤有‘福禄吉祥’之意……
今天印象深的还有园林的‘七绕八绕’的特点了吧。大伙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假山奇石中绕来绕去时让我感受颇深。你会感觉似乎已经没有路了,但是在路旁边又多出一条小路来;这个地方感觉自己似乎来过,但又和之前的景象有所不同,或许还能发现许多小的惊喜……这点同我老家山西--晋祠那种"中规中矩"的风格相比,给人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不得不说别有一番风味。”
——化学专业 张凯旋
网络时代,知识正在以从未有过的体量在积淀,从未有过的速度在传播知识的获取变得空前容易,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变为知识的梳理者和甄辨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适应网络时代的知识的框架。知识在一个可以相互比照的系统中,才可以被甄辨,才可以被应用。我们过多的通过书本和屏幕来了解世界了。其实这些媒介就如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可以通过手指看见月亮。但是手指放下了,月亮依然在。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看去体会。去亲身的体会。
——授课导师 陈东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