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4月5日下午一点,孟宪承书院历史学专业在共享空间304举行了由郑寅达老师主持的读书会活动,15级雷云霞、李雨芷、黄滢、布合丽且姆、郝晓敏和杜琼同学积极参与。郑寅达老师与同学们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这本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读书会开始后,同学们依次踊跃发言,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针对同学们的看法和一些疑惑,郑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延伸。
同学们首先提到了书中史料使用的情况。史料运用很充实,但比较而言,俄文的档案要多于中国的档案,这或许是与中国档案的公开不够有关。除此之外也提到了自己对读了杨奎松老师《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对于中国出兵朝鲜战争的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毛的世界革命与承担亚洲革命领袖的理想以及毛泽东个人性格在其中都发挥了的作用。

同学们对于朝鲜战争的起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书中的观点对于同学们在高中学习阶段所形成的认识形成了冲击。在高中阶段同学们对于朝鲜战争的认识更多的是将朝鲜战争的爆发归结于美帝国主义伙同南朝鲜向北发动攻击,但事实远远复杂的多。在美苏对峙,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在远东的利益收到了挑战,“局势发生了变化”。在中国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不保,朝鲜半岛重新进入了苏联远东战略规划的视野中, 与中国统一(台湾问题)相比,朝鲜不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苏联日后的国家利益和长期的远东战略来说都无疑是苏联第一位考虑的问题。苏联的外交有和平安全、世界革命和国家利益的三重考虑。二战时苏联世界革命的利益已服从于国家利益,对于同意出兵朝鲜问题上,国家利益已成为当时苏联主要考虑的问题。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于目前的朝鲜半岛的局势也表达了热切的关注,基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南朝鲜与北朝鲜的统一问题。对于朝鲜战争的认识还面临着两套语言体系的问题,在美、苏、中、朝这样一个交错的关系之外的旁观者来说,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出兵朝鲜好似显得不是那么理所当然。问题在于我们所持有的语言体系处于边缘化的现状,而美国或者欧洲语言体系才是国际所认可的,是与整个国际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如何改变这种语言体系的被动,这对于中国如何更好的与国际相融合提出了新的任务,值得我们思考。回到我们所讨论的朝鲜战争问题,在沈老师把朝鲜战争放在中苏同盟视野下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再扩大研究范围,在更为广阔、多向的语言体系下朝鲜战争或许又会有其他的面相。
图:郝晓敏 黄滢
文:杜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