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5日下午1时,16级中文专业部分同学在共享空间209开展了杨焄老师的人生导师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杨焄老师率先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回答,然后结合自己最近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写论文的建议。

杨焄老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活动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杨焄老师在此一一作了解答。
首先,针对有同学提出的“如何解读《文心雕龙·原道》”的问题,杨老师先阐释了“道”的含义之广,既有儒家的,又有道家的、玄学的观念,大量典故的运用以及骈文的文体,亦是其难点所在;同时也关注到了该同学所读的版本,建议作为初读者,可以从现代学者所写的译注本入手,也可试着改变一下阅读的顺序,从易入难。
其次,就着“王维为何会最终选择佛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的问题,杨老师以王维的家庭背景和时代大背景为着眼点,家里世代都是佛教徒,耳濡目染之下对他影响巨大。此外,从其诗集中为僧人写碑文、寺院参观等处可见其思想背景。与此同时,老师还鼓励我们在大量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参看相关的研究资料,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然后,针对同学“如何看待中晚唐诗歌不如盛唐诗歌的观点”问题,结合《沧浪诗话》,杨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严羽要提倡盛唐诗歌?其言外之意是,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可中晚唐诗,而严羽的观点在明末被广泛接受,继而得出“观念并不是定型的,在不同时段还是有变化的”;回过头来思考,中晚唐诗歌真的不好吗?其实未必。不论是把诗歌与散文融合的韩愈,还是将诗中交际内容隐晦化、使诗歌别具一格的李商隐,都是盛唐诗歌所没有的。

杨焄老师讲述自己最近的研究
最后,由于我们正处在忙着写期中论文的阶段,杨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写论文的建议。杨老师结合了自己最近的《<西厢记>中的一个字,争论几百年》一文,关于《西厢记》第一本最后“题目正名”的首句“老夫人闲春院”,或作“老夫人闭春院”,或作“老夫人开(開)春院”的探讨,先从文本整体性进行把握,“开春院”不符合老夫人剧本中的一贯形象;然后再从“闭”与“闲”两字入手,“闭”属于单独动词,没有附加含义,而一个“闲“字具有情感附加值,再《西厢记》一文语言多经过锤炼,从这角度来看“闲”字,更为适宜;最后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点:70年代末之前,多译为“闲”,但至1979年元代《西厢记》翻刻版的发现后,又从“闲”改为了“闭”,既而思考提出“重视刊刻时间在前的旧本,固然是古籍校勘的重要准则,‘时思误书,亦是一适’”的观点。以此作为依托,杨老师建议我们可从作品发表在不同杂志上的不同版本、作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等等方面进行思考,这些研究方式也可运用到自己以后的读书中。
此次人生导师活动中,杨焄老师风趣幽默,不仅仅对我们提出的具体问题方面,同时也对选择书籍版本、读书方式、研究方式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建议,使我们受益良多。
文/图:何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