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载阳照月·鸿雁载梦2.0顺利开展——汉字筑梦,生生不息


清晨,雨后初晴,微风阵阵,孟宪承书院“载阳照月”暑期社会实践内蒙古组的成员与学生们便携着清爽的凉意开始了正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之旅。实践团队成员和同学们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晨读中开启了新的知识大门。

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也唯有我谦谦中国。

在上午的课程中,韩露和刘晓梅两位老师分别带领两个班一起了解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并对部分六书特征明显的古文字进行字形分析,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随体诘屈到比类合谊,蕴含在汉字中的博大精深不由得令人赞叹。

 

 

同学们完全投入到刘晓梅老师的精彩讲解中,被汉字的魅力深深吸引。

伴随着好奇,曾经是“老朋友”的汉字竟然成为“新伙伴”。

学而不思则罔,伴随着思考,

学生沉浸在汉字博大精深的世界中

展示自我,大声诵读,

收获知识的同时更增强自信。

对“六书分析”的学习,同学们收获良多

造字法中蕴藏着的天地人精神内核,催发学生产生对自我的全新感悟:“我”之渺小、“我”之浩大。学生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后,内心油然而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钦佩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下午的课程中,常慧和谷玉洁两位老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叶脉书签、绘制团扇扇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时散发出的无穷魅力。

书签历来在阅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常慧老师首先介绍了书签的发展史,从中国古代的象牙到如今的赛璐珞,制作材料的变化见证着中国古今制作工艺的变迁。它们或形色温润,或馨香清逸,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叶脉书签取材自然,却需要运用简单的化学知识进行制作,古与今奇妙地在此刻交融。

制作叶脉书签需要耐心和细致,同学们全神贯注于一片小小的叶子上。

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是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

“团团绢扇,怀中明月”,团扇扇面上也承载了中华传统书画艺术,谷玉洁老师从团扇的历史入手,讲解与团扇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将团扇与诗词意象相结合。又带领学生在团扇上题诗作画,让同学们感受将胸中志趣与理想寄托于物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每一个瞬间的流动,都是美好而现实的青春岁月。

春风化雨,润物有声。我们在这一片或许贫瘠的西北土壤种下一颗种子,用言语和欢笑将它浇灌,这不仅是知识的收获,品性的陶融,还是梦想与梦想的传递,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更是师道相传,星火燎原,恰如今天学习的中华民族汉字之魂,几千年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文:韩露 王惠巍

图:茹威豪 谷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