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孟院讲堂第十七讲 《文学与民俗:以屈原作品为中心》精彩回顾


       端午节是否真的和屈原有关系?《九章》是否全部为屈原所作?《九章》中提到的伍子胥的故事有着什么特定的传统?文学与民俗又有怎样的关系?
       近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杨焄老师通过分析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及屈原作品《九章》与孟院师生讲述了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端午••屈原
       端午节是否是真的为了纪念屈原而存在成为了许多学者反复探讨的问题。屈原是先秦时期的人物,而能够考察的文献大多在汉代之后才出现,在两汉之间没有任何文献提到端午节与屈原投江相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详尽地考察了端午节,令人意外的是端午节只是吴越地区祭祀龙图腾的节日。因屈原而过端午节,只是后世人们特殊的意愿。
       杨焄老师通过这个例子道出:一旦一个习俗被赋予新的意义,它对人们情感上的感化和吸引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孟院讲堂杨焄老师精彩开讲】
九章•屈原
       先秦的字写在竹简上,作品因携带不便而易流失。对于屈原作品存疑最大的《九章》。杨焄老师从胡适、冯沅君、陆侃如、刘永济等学者的研究中推断出《涉江》一篇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而关于《惜往日》和《悲回风》,为何连冯沅君和陆侃如这样专门研究屈原和楚辞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它们非屈原所作呢? 


       原来这三篇文章里面都写到同一个人:伍子胥。杨焄老师讲道:伍子胥是古代著名的忠臣,在《荀子》、《庄子》等古代经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关于他的记载。但他原本是楚国人,因父亲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而后借助吴国军队杀回楚国为父报仇。这样一个叛国的人,怎么会成为历代所赞颂的忠臣呢?

       在中国古代有着一种“血亲复仇”的传统,即亲人受到侵害,复仇是义不容辞的神圣任务。 “血亲复仇”不违反当时的道德标准,这种传统也延续到了后世。虽然伍子胥是臣,楚王是君,但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道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杨焄老师进一步说明当时的南方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观念。因而伍子胥的做法在楚国的道德观念上完全没有问题。也就不能简单判断《惜往日》和《悲回风》非屈原所作。
如何理解作品?
       因此,杨焄老师讲道:随着时代的隔绝和地域的差异,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会有偏颇。对于《九章》这样的古代作品,不能按照今天的习惯去看待。一个文学作品的传播在依靠作者的同时也依赖于读者的仔细体会,且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还需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和习惯。
       此次演讲,就是一个将文学与民俗联系起来推论的过程,同时也证明了文学与民俗是双向互动的。而同学们的热情提问与杨焄老师的精彩回答也为本次讲堂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千年前,空气凝固,风欲呼无能,伴着夜的灵魂,屈原于江畔独自行走。
千年后,日月同光,风依旧吹拂,迎着灼灼光辉,我们走进屈原思想的殿堂。
 
文:郑惠宁
图:陶艳雯 赵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