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通用语言,普通话在传道授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抑扬顿挫间,涌动众多微妙情感,字正腔圆里,传递着感性与知识的共鸣。如果说,方言传递的是地域之美,普通话传递的便是民族之美。三月的春风,裁出了绿叶,也剪出了一段充实美好的普通话学习历程。3月11日至3月18日,孟宪承书院教师技能中心同书院学子一起,度过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普通话时光。
开 营·Together
3月11日晚六点,学生共享空间202,来自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杨擎、刘聪以清晰亲切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应试经验和发音技巧。普通话水平测试包括哪几个部分?读字词应该以什么速度?口头作文应该怎样将所有话题串联起来准备?杨擎、刘聪以普通话水平测试范文第一篇《白杨礼赞》为例,邀请现场同学朗读,讲解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和断句。在他们的倾心教授下,同学们加深了对普通话理解,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杨 擎
刘 聪
训练·Training
3月14号,学生共享空间202,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张玲平老师莅临指导同学们的普通话发音和朗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一个个简单的声母、韵母“a\o\e”,到易读错字音的词汇,再到平翘舌的舌位,张老师亲自领读,并耐心指导和纠正同学们的发音错误。在一次次简单却颇有趣味的发音练习中,同学们渐渐熟悉了声韵的精准发音。
张玲平老师
讲座·lecture
3月18日,微雨,轻风,普通话训练营的讲座便在这带着几分诗情的日子里开展。张玲平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复习了基本的字词发音——“潜”,注意是第二声;“鼻梁儿”,最后一个音发到一半时要把舌头卷起来,“eng”,声音往后一些……老师还亲自展示了如何朗读和表达出自然流利的语段。不是平平的朗读,而应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朱自清笔下的春,在老师的话语声中,苏醒了。“只有正确发音,才能锻炼好汉语表达能力,才能传达出语言中的情感,才能感受到汉语的奥妙和美丽。”老师说。同学们领悟到,普通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中国人情感美的一种表达。
一遍遍地朗读、发音练习结束后,在老师的祝福语中,在主持人的宣布下,2018年春季普通话训练营走向尾声。然而,同学们的热情并没有随之消减。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拿着材料,认真询问张老师一些字词的读法。张老师耐心地回答,并悉心指导提问同学的发音。
在其乐融融的探讨气氛中,普通话训练营结营了。然而,普通话学习仍将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作中国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每一个中国人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技能,是中国人情感的一种集中体现。通过普通话,丰富多彩的知识得以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继承。对教师而言,掌握好普通话技能,既是对教师职业的敬重,也是对知识的敬重。只有正确发音,流利表达,学生们才能理解教师所言,掌握传承好正确的汉语,知识才得以正确而生动地在一代代人群中传承。
文:吴懿蔚倩 张怡
图:吉涵韬 吴懿蔚倩 冯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