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孟宪承书院卓培3.0的同学迎来了第二周的课程——品读《孟子·尽心篇》。乍暖还寒的天气,窗外虽然没有明媚的阳光,但一教407里学员们的学习与讨论却十分热烈。在政治学系邱立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孟子·尽心篇》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究,任思维发散,意念驰骋。
初读孟子,慕其风采 课程在简短的小组展示中拉开帷幕。第三组同学由一出生动的情景剧引出《尽心篇》中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并深入挖掘,对“穷”、“达”二字给出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见解,同时就“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品读《尽心》,微言精义 邱老师根据同学的思考及问题,从《孟子·尽心篇》中“形色,天性也”发散开来,指出中国古代思想是“天人合一”。孟子的学说,看起来似乎属于理想主义的范畴,然而却能落实在每一个人的自身上、本心上,从平常处看孟子,这其实是实际、实用、现实主义之学。按照孟子的阐述,以“人皆有所不忍”为基点,扩充到“达之于其所忍”,这就是仁了;而以“人皆有所不为”为基础,充实为“达之于其所为”,这就是义了。邱老师接下来对于“君子三乐”的解释,更是给予学员们许多启发、许多感慨。 授课后的自由交流,学员们从自身经验与理解出发,与邱老师就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展开广泛讨论交流,每位学员在这样学术气息浓厚同时又能够引起自身共鸣的课堂中,仿佛置身于古时的书院,和老师论道,与同窗探讨,乐在其中。直面的思想碰撞与价值分享让在座的每一位都更深刻的体会到先哲智慧的博大精深,也更正视优秀传统思想理论体系在今日的丰富价值。 学员感悟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不忍”,我把这种不忍之心也看做是对所遇之人、所经之事的慈悲和关怀。人可以有锋芒、有棱角,也应当对世界温柔。老师讲到陶潜经受了世间所有的苦难仍然善待这个世界,让我深受感动。 非常感谢邱教授今天给我们所有人的授业解惑 深感读书的过程本该如此,自己读过一遍,和同伴交流一遍,最后得到夫子的点拨,再进行下一轮的阅读。读书之法在于反省自身。 之前总是觉得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相信性善论的说法,总是偏向性恶论和严刑厉法的霸道治天下。经过邱老师的讲解,才发现性善论并不是理想主义,而是以人对父母本能的爱为基点,扩充到旁的人和事物,可以实际去践行的。 邱老师今天的讲座谈了很多问题,但核心其实一直围绕着认识自己、认识外界,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进行的。这种认识必须有一个依据,就如孟子的四端说提出来人生而具有的四种情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他成为了我们道德判断的一个原则。今天社会意识纷繁复杂,各家都有所指,然而能推已及人,纠正风气者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学者当勇猛精进! 今天听了邱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孟子的爱是具体的爱,不等同于小爱,更狭窄的爱。因为这样具体的爱是有模板的,它是真正的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爱。 当一个人在尝遍了世间苦难之后还依然能够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世人,那他便是一个真正的有德行的人了。能化外在压迫为动力,能知道我们自己的限度在哪里,我们所说的仁义道德到底可以怎样去践行,明白了这几点,人生道路自然会变得开阔。 卓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态度以及能力的提升。我们应当如何读书,读书时有应如何思考,困惑时应当如何解决,今天的课堂中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在课前独自阅读时,是问题产生的时候,困惑不解;课上老师的分析解疑则是点拨的过程,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形成自己较完善的理解后,通过与同学交流,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的思想碰撞下,最终豁然开朗。我想这便是卓培的魅力所在吧! 重拾经典,品读先贤。卓培第二课让每一位学员收获了对自身与世界更深广的思考。卓培之旅,会是一场艰苦与愉悦并存的收获之旅。而下一周,我们将进入审美体验主题,期待陈东杰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美的世界。 文:黄佳 张天睿 王丹 余阳 图:冯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