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四月,书香四月。4月18日上午9点,质文读书会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士许瑞芳老师与各专业同学共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经典著作《什么是教育》。师生齐聚共享空间220,一起交流学习《什么是教育》。此次读书会由李睿同学主持。
读书会一开始由李睿同学对全书的内容做了一个概括性总结: 主要内容: 雅斯贝尔斯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描述人的存在的意义,他强调只有生存才是人的真正存在的形式,而唯一能达到生存的途径是显示生存,即发现人的各种可能性,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做了论述,值得我们认真研读,深入讨论。 (一)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1)教育是精神培育与交流 (P3)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乃是“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回归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天性。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 他把教育方法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追寻真理,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才能启发诱导学生。 (2)(P44)教育须有信仰,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对于个人而言,比如责任和自由等才具有“终极” 和 “绝对”的意义,如果缺少对“终极”和“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 或者人就活得不象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者要全身心投入,要有热情,需要对知识抱有虔诚和敬畏之心。 (二)教育的过程 (1)教育是师生自由交往,达到精神成长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强调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师生双方 “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他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P11)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同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 (三)教育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止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 教育类型 参与者 教育者 学生 经院式的教育 照本宣科,传授知识 愚昧,死记硬背 师徒式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权威性 绝对服从 苏格拉底式教育 “产婆式”教育,以对话方式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追求精神成长。 师生关系:“主体际性” 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师生双方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由此可见,作为交往过程的教育,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雅斯贝尔斯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但也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 (四)教育的意义和任务(P53) 本真的教育:相信并调动他们自身的力量,引导他们走向美好和光明。知识、德性和虔行应该从教育去获得。通过知识的传递与传播,教育使人向善。(P65)因为“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教育的意义:人的教育成为其第二天性,教育借助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成为一个更明朗的人,成为真正的自己。 教育的任务:继承和发展精神财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塑造人;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 (五)大学的观念和任务 雅斯贝尔斯在本书中论及的是大学教育,他一直强调大学的有关内容,如大学的观念、大学的任务等。同时对大学老师、大学生等作了阐述,希望在大学里培养精神贵族。 以上就是对本书只是的总体性概括,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重点我们将进行深入讨论。 听了李睿同学的分享后,阮文龙同学提出了一个疑问:“如何理解教育的信仰—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仰?” 许老师:教育的信仰就是信仰教育本身是有力量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要影响灵魂改变灵魂的,容易的是“教学”。同时社会上对教师、学校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不能把教育当做一个职业而是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事业,教育要把人们引向一个“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问题。 李睿:雅思贝尔斯在书中讲到,“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为其教育。”教育者和学生都要有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追求,要有虔敬之心,教育者要对教书育人有绝对的热情,教育者要充分唤醒、挖掘学生潜在的品质。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由教育去形成,教育在唤醒人的知识、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仰指引着教师的教书育人,指引着他为培养自由、向善、全面发展的而而努力奋斗。 孙乙田:从社会对沈阳教授事件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先定的价值取向,它必须要是向“善”的。还有一点是,现在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低,教师不敢要求过高,但是教育要达到触碰到人们灵魂的程度,真的很难,这对教师的信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许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么去建立?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老师是在影响学生的心智上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同时要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是好的。 吴瑜童分享:首先我觉得雅斯贝尔斯对教师职责的阐述非常深刻。他从人的存在出发,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生物的遗传,而且是通过历史的传承使其成为人,而历史的传承和创新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教育是自我向整个世界的敞开,通过对绝对真理、自由的追求,实现个人存在。所以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唤醒学生的潜在本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教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引路人。其次,雅氏提倡学生要通过自我教育来获得真理。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有学习上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要陪养出科学人才和独立人格,就要让青年人勇于冒险,也允许他们的懒惰、散漫。大学生应当独立自主地把握自己命运,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对自己负责,甚至可以说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由于没有了之前的约束,变得散漫。所以,雅氏认为,适当的计划和权威是很重要的。计划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合适的计划可以使人的自发性更容易地发挥出来。权威是真正的教育源泉,它负载着真理,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自我本源实现的必要条件。人要在自由和权威的张力之下通往自由的道路。大学精神过于理想主义了?还有一点我不太懂的是书上写的“整体精神”这指的是什么呢? 许老师: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教育要引导学生精神上的需求。教育中灵魂是一个很核心的地位,如果在教育中遮蔽灵魂,那么就会陷入理解计划与非理性强制手段的混淆之中,导致教育整体作用消解。 孙乙田:所谓“国家和教育的裂痕在于整体精神”,可能意指国家最为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政治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一种由他模拟出的理想类型,其根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国家的局限性使得教育事业不得不顾及现实利益的问题(例如对军事方面、科技方面教育的重视),这与全面的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得它们在整体精神上产生了裂痕。 吴懿蔚倩分享:1、 从自我实践谈关于雅斯贝尔斯引用的一些苏格拉底的理念的思考:教育是引导人“回头”即顿悟的艺术。苏格拉底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做结论。”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且加强这种责任感……也就是说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在2018年3月30号的中国青年报第三版中,复旦大学教授钟阳也有一个观点:“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学习力。”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在我与自己母校初中学弟学妹的长期交往中,我发现唤醒他们的主动学习力是很重要的。一开始我会给他们提供很多的方法,可是后来我发现我提供的方法他们要么不用,要么不会用。当时我很苦恼。后来发现,只有我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只有他们自己有那样一个实践经历,只有他们自己主动建立了知识与经验的联系,他们才能学会某样东西。这就是“知识即回忆”。 但接着我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用学弟学妹能够明白的语言唤醒一个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让他们能回忆起“某些”已经存在与他们脑海中的事物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提到的:“因为人们并不是清晰地回忆起他们曾经获得的教育和每天受着的教育。”比如我曾经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大学哲学课学习后,得到了安放。当我的学弟学妹问出一些我曾经面临的问题时,我不可能和他们讲我在大学哲学课上学到的内容,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哲学术语,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更加生活化地切入,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回忆起、联系起所经历的和所学的。我把这个问题称为:“如何进行‘降级教育’?”就像我们的学习是一级一级的,我们的教授也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可是我发现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就很难再用一些通俗语言阐述某个道理了。2、从自己的教育理想树立过程谈“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应在实践中把握”“教育万能”和“教育无用”的愚蠢选择。我是从一年级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的。当时认为“教育是万能的”,即我事先划定了教育神圣的地位。大约在六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教育领域也有很多黑暗的一面,比如老师的自私面,比如六年级还是有品德非常差的同学。这样想之后,初中的时候就划定教育无用想放弃。但是高中时,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语文老师,她上课很精彩,很有人格魅力,唤醒了我的一些信心。然后我去图书馆阅读了大量教育学类的书籍,虽然不是全部看懂,但是能够深深感觉到教育吸引我的正是它本身就是个“问题”。此时又划定教育是个“问题”。由于我思考教育和我实践教育是两回事,我学到的很多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并不适用,于是现在我很纠结。比如我们要引导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可是现在初中生面临中考,高中生面临高考,必须要应试教育,我的很多理念在实践中并不能实践得很好。我一直与自己母校初中的学弟学妹保持联系,这使给了我一个既不是老师,又不是学生的位置去观察实践教育教学。有些时候学习学妹问我的问题,我解答后,他们常反映,常常不能从我这得到他们想要的。我的答案都是自我思考型的,例如 :“解数学题与解决生活问题的相似处”,而不是“考试的具体题型和知识”,但这个答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帮助他们走多远,我并不知道。这就使我陷入思考的矛盾之中了,然而现在我又并不能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矛盾,实在令人苦恼。正是由于我长期观察教师的实践和我经历了一些教师活动,才使得我自己不断地去定义什么是教育和如何教育。即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应在实践中把握。虽然我的思考与实践目前还在矛盾阶段,但是随着思维深化和自己教学实践的开展,一些界限应该会慢慢清晰起来。3、 从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谈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到处都存在与混乱隔绝的宁静处所,在这里人们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内行。然而,目前专业学科已经四分五裂,个体只能掌握单方面的知识和有局限的技能,而这些并不能使人的本质和陶冶意识的大全得到统一。”在我的家乡,高中以后就分文理科了。比如我是文科生,我的理科知识就很匮乏,这就局限了我的一些视角。高中生更加注重高考,一些陶冶行动开展会存在局限,所以其实在职业定位上,我更期待自己能够进入初中和小学的教育领域,因为那个时候的学科分别还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学生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进行一些知识的贯通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建立起“回忆知识的多种途径”。“教育须有信仰……清楚当下教育的本质和自己的意志。”我的信仰就是我知道教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可能也有不好的一面,可是我热爱它,相信它一定能够做些什么。我想传递给学生自我思考、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意识,我自己就需要这样做到。我知道小学和初中教育很难,可是我就是喜欢这份挑战,即使作为职业的小学或初中老师,待遇很低,可我依然愿意去做,这就是信仰吧。 许老师:书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在当代社会人们要终身学习并且日益注重道德,而能够自我教育就是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公民的基础。 包华丽分享:《什么是教育》这本书我在见习之前已经翻阅了一遍,在见习完以后又翻阅了一遍,见习让我有了一些新的体验。在第22页中,雅思贝尔斯提到了计划的必要性和全盘计划的危害,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我是在建平中学见习的,在见习过程中发现建平中学的老师很少会用ppt。后来在与老师的交流中,老师表示虽然现在多媒体发展十分迅速,用多媒体也的确会有有一些好处,有些视频、图片会让学生感兴趣,但是ppt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它会限制你的思维,在讲课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得想ppt 的下一页是什么,会引导学生往ppt的内容靠。但是,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会不时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并不是完全按照老师所预设的路径,这时候ppt的弱点就十分明显了。作为一名教师,详案是必须的,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拓展我们的知识储备量来应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从新老师到专业老师必经的过程。 许老师:现在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技术本身掩盖了内容的实质。学生的吸引力转向花哨的PPT上,但这样的转变无法起到启迪心灵的作用。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板书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讲课不能简单依赖于PPT。此外还包括我们的智能手机,它带来了很多危害,严重限制着我们的生活。马克思谈到人的解放,但现在技术使得人的解放遥遥无期,我们又一次被控制住了、被异化了。 阮文龙同学分享:雅斯贝尔斯在书中讲到:“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象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观点,学习就是在唤起早已存在于大脑之中的记忆。正如性善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带有善的倾向。那么这句话的理解于我而言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在创设一种情景去激发和唤醒教育对象深处的记忆。作为个体的教育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认知,挖掘人之为人的事物。 许瑞芳老师总结:这本书是一本常学常新的一本书,里面很多观点都是很经典的,具有现代性。这部书在教育学的著作中是一部排名十分靠前的经典著作,探讨了有关教育的多方面内容。此书最重要的基本是以人为本。对于教育的本质,书中是这样谈到的,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的堆积。教育还是生成,它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教师不过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领路人。这种教育是我们未来教师共同所要追求的。 此次质文读书会圆满结束,感谢所有同学的热情参与以及许瑞芳老师的耐心指导。帕斯卡尔称:人类是会思想的芦苇,然而个体的思想不尽然是最好、最全的,经由思想的碰撞,或许能形成超越个人见解、启迪你我的新东西。读书永无止境,让我们继续一起怀着谦卑的心,让精神在书卷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