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客参访筑梦启航


 

风轻抚,百花争相怒放。

旗招展,创客齐聚共享。

 

为更好地拓宽“益行人”公益创客的眼界,为各小组项目策划提供更多的想法与指导,2018421日、25日,“益行人”Live公益创客体验营营员们前往了八号桥感受城市变迁与文化创意,在善淘网对话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在吴泾志愿联盟近距离探访社工机构,在收获满满中本次参访活动圆满结束。

创新·并非打破过往 

421日下午,天朗气清,创客们来到了八号桥创意园区,在艺术研究所2016级博士班班长、现“Ours 文化创意教育平台建设试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创意教育沙龙”项目负责人谢世鹏学长的讲解中,了解文化创业,观察“创意”、感受“创意”、思考“创意”。

《空城计》摄影展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东北地区处在发展十字路口背景下人们的迷茫。谢世鹏学长对于展览内涵的阐述引起了营员们“继续走老工业道路还是寻找其他的发展方向”的思考,没人能给出清晰的答案,但创新是一条必走之路。

而八号桥创意园区——废弃厂房结构微调的模式给了创客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答案。一间间办公室错落有致,绿色植物装点着一个个角落,办公桌之间没有隔板阻挡的特色设计方便了员工的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思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从而推动个人、社会的发展。

是曰:创新之道,并非隔空造楼。凭过往之所得,加之以今人之思虑,脚踏实地,方为创意。

公益·寻求人生的意义 

现在当我们谈到公益,似乎总会想到捐钱捐物,我们单纯地认为受助人需要物质支持,却忽视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们来到了中国第一家OMO体验式慈善商店——善淘网参观。

善淘网COO蒋抒洁女士从善淘网着力改善的三个问题入手,即第一,通过全纳融合的组织形式提供残障人士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第二,通过以较低价格售卖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促进闲置物品的流转;第三,通过开设在社区的实体门店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从而普及公益理念,让我们对善淘网的起源发展、运行模式有所了解。

 

通过商店实地参观,我们看到了爱的传递,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永远不要怀疑,一群有想法、肯付出的人竟能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也告诉我们,我们发展公益事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我们自己人生的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受助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更要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

社工机构·探访了解 一线指导

吴泾志愿联盟采用“1+1”孵化代管模式,集结“社区、校区、园区、厂区”四区志愿力量,聚集了多家社工机构,我们走进了其中两个优秀的社工机构——“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橄榄枝”社工师事务所,聆听了他们的社会服务之路,了解了社工机构和项目的成长。

 

“拾星者”项目主管老师从提供社会福利、保护弱势群体、协调各种资源、孵化托管基地等角度进行了介绍,“橄榄枝”工作人员学姐也从“橄榄枝”的两大服务项目——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和社区治理,带我们揭秘了社工机构,也激发了创客们关于自己项目的思考。如何找到目标人群?如何将自己的创意顺利实践下去?我们的想法也是服务对象真正的需求吗?创客们也提出了自己策划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获得了更加一线的指导。

 

当创意遇上公益

当公益创客遇上社会创新

众创客兴意盎然,可惜日薄西山

当是时,阳光缕缕

创客心中亦有万千思虑

纵创益之路沟壑纵横,吾等亦砥砺前行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营员参访感想集锦】

“公益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我们一起在公益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益行人,以公益精神,始于行而不止于行,乐于他人更乐于自己!”

——20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阮媛媛

 

“通过这次参访活动,我第一次了解了社会工作者这样一个职业,对社会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她们的讲解我认识到我们活动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十分感谢工作人员给我们的项目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我们组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吴琼

 

“我们在八号桥创意园区看的《空城计》摄影展以及善淘网,它们都是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以一个更平等的方式去表达,去努力改变一些什么,都是在想中做,做中想。”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何逸莹

 

“什么才是‘正常’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缺陷,只不过有的人的缺陷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于是我们把他们归为不正常,当我们用不正常的眼神看着他们的同时也埋没了他们的优点,我们为什么要补短而不扬长呢?”

——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林佳昕

 

“第一次全面参观社会工作机构,了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社区老师和在做项目的学姐知道了加入益行人以来我对社会公益项目存在的一些疑惑。”

——2017级法学专业陈思丝

 

“就像我们今天在进行的项目,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其中也会收获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讲出来会让人鼻头一酸,会有心灵的共鸣,相信会在公益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

 

“一个废弃的工厂,该去该留?如何保留?园区的建设者给了我们答案:通过对厂房的微调,保留原貌,作为办公区域。创新,并不是意味着要磨灭过去所有的痕迹,相反,创新应当以过去的痕迹作为根基,只有这样,所谓的创新才是人本的,才是有意义的。”

——2017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吴启余

 

“在创意园区和善淘网超市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上海这座都市是特别适合现代公益的土壤,在“洋气”的环境中,用创业为公益造血,大开志愿者渠道,上层支援,全民参与,深入社区……可以使得公益行为有组织、有回报,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接地气的公益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2017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于程媛

 

 

 

文:吴启余、唐宇璇

图:阮媛媛、刘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