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与澳门大学曹光彪书院合作举办的暑期互访项目“城市与文化的发展——聚焦上海和澳门”上海站正式启动,并由此开始了在上海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
漫步校园,感受师大“气质”
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与澳门大学曹光彪书院的领队老师和项目组成员来到了华师大中北校区,在校史馆了解了师大历史发展、探秘师大与澳门大学之间的渊源。晚风吹拂,成员们漫步丽娃河河畔,深入师大日常生活,在品尝师大美食、欣赏师大美景之余,深切感受到了师大“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求实创造,有容乃大的师大“气质”。
品味上海,了解城市“精神”
10日上午起,项目组成员正式围绕“人文上海”、“艺术上海”、“建筑上海”、“经济上海”、“历史上海”五个主题展开调研考察,各小组按照精心设计的不同路线,在不同的地点,从不同的维度,感受上海风情,探索上海文化。
11日,上海春明粗纺厂原址,M50文化创意园区以“艺术+创意+生活”为核心,在华东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第23期班长谢世鹏学长的带领讲解下,成员们既感受到了原有工业厂房的风貌,同时园区以创意将自由、时尚以及艺术加以呈现,体现了上海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显著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对于这座城市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实地真切地了解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服务学习,践行社会“责任”
12日,项目组全体成员在紫竹半岛参与了为期一天的服务学习,在吴泾社区进行了爱心暑托班志愿者活动。
成员们亲手设计课程表,通过趣味数学竞赛、地理常识普及、物理实验等课程拓宽小朋友们的学科知识,与小朋友们一起制作小青蛙、汉服书签,在开动脑筋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锻炼思维,也设置了葡萄牙语、粤语教学等的特色课程,在寓教于乐中增长小朋友们的见闻。
一天的时间里,成员们化身为小老师,陪伴、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也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教师这一职业的酸甜苦辣,体会到教师职业背负的使命,践行社会“责任”。
品茗访古,体验传统“魅力”
13日下午,無亦無人文茶美育空间,项目组成员们参与了“小暑节气茶会”。 “小暑节气花”——荷花作为澳门区花,也是华师大校花,成员们复原古书里荷花茶制作方法,完成了荷花熏茶制作;除此之后,成员们也对四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小暑节气茶”——普洱熟茶进行了品鉴,并动手体验了节气茶的冲泡。
在这之后,成员们前往了邵家楼古镇。邵家楼古镇作为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保存着较完整的清代建筑。成员们既品尝了“邵家三宝”,也在走访古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背后承载的厚重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之根。
茶有茶香,沁人心脾,古有古韵,予人温情,成员们品茗访古,学习传统技艺文化,充分体验到了传统的“魅力”。
结营仪式,分享调研“果实”
14日上午,本次沪澳互访项目的结营仪式暨小组专案展示活动在孟宪承书院学生共享空间202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苏振兴老师,孟宪承书院领队陆敏老师、吴潇老师,曹光彪书院领队李可老师、萧咏芝老师以及本次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各小组根据为期一周在上海的实地走访,立足沪澳两地的文化风情、艺术建筑、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从“人文上海”、“艺术上海”、“建筑上海”、“经济上海”、“历史上海”等维度分享了各小组对沪澳两地比较式探索的思考。同时,成员们也讲述了各自在上海站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共同感叹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上海站竟已接近尾声,欢乐与不舍并存。
汇报结束后,曹光彪书院领队李可老师对成员们在上海站过程中的收获、成长表示充分肯定以及欣慰,对华师大师生一周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来而不往非礼也”,展望了未来一周的澳门之行。孟宪承书院副院长苏振兴老师则以“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为喻,为项目组成员们之间的情谊所打动,希望师大同学能把项目过程中的感受、收获扩大,传递给书院同学,不断加深两校合作。
活动最后,项目组全体成员及老师们在“城市与文化的发展——聚焦上海和澳门”的背景板上签名,并拍照留念,为本次互访项目上海站画上圆满句号。
7月21日至7月27日,项目组成员将去往澳门进行文化调研,探讨与比较两地城市与文化发展现状,感受两地学子相异的成长环境与文化理念。
双方项目组成员将继续:
在寻访中认识了解
在服务中实践体验
在交流中合作发展
共同收获成长
文:何逸莹
图: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