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文读书会】20181108质文读书会《乌合之众》读书会活动


       2018年11月8日周四19:50—21:30《乌合之众》读书会在共享空间208顺利举行。
       活动开始由李睿作开场白,回顾读书会目前发展的良好态势。
       付芳箐同学为本书做了整体的回顾,在读书报告中介绍了写作背景和作者,并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梳理,重点回答了书中对群体为什么是愚蠢的,群体的新特点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的回答。同时展示了《乌合之众》表达的核心问题以及其优缺点,最后向我们分享了他在读书时结合专业的感悟,即《乌合之众》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付芳菁同学的分享脉络清晰,并结合实例和相关资料使同学们对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付芳菁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对其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探讨。
       阮文龙同学指出,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与思政结合,从专业出发,与群众联系,本书主要讲的是群体的消极方面而我们更多的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挥它的积极方面。关于群体认识,结合当代现象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个体如何在群体发挥作用?
       付芳菁同学回答到关于个体发挥主动性的方法,他认为第一个是成为领袖,就是要有名望,第二条途径就是从外部引入第二种声音。
       李睿对阮,付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提出《乌合之众》与思政的结合更多的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在“群体”的日常生活场域开展思政教育。同时讲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个体与共同体就如同多元与一元的关系,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化、核心价值的问题。只有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文化的共通品格,每个人才会更好成为共同体的一员,其发展也会推动共同体的发展,进而达到个体与共同体的互通融合。

 


(图片一:付芳菁同学做汇报)


       活动中翟贤亮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翟老师对于书中所讲的部分论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视野。在谈到为什么群体力量会如此强大时,翟老师指出在群体中我们会本能的模仿,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意大利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里存在静向神经元,这就是人们模仿和学习的根本源;从精神层面上讲,是人们本能的逃避自由。例如高考假期我们本能的迷茫和焦虑,当人们从群体中独立,他会找不到归属感,所以就会倾向于群体的支撑。另外对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翟老师与大家讨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提到恐惧管理理论,当人们找不到归属时,会本能的找亲情,还有就是回归本土的价值观、文化。同时他也提出读书要立足于历史背景,《乌合之众》成书于120年前,对于今天的群体心理我们应有更多的思考。而且他谈到了这本书很强调无意识,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反理性的学术背景本书更多的倾向感性。由此他也谈到了现代教育的理性与传统文化的感性的关系问题,并且提供了一个角度,反理性就是一种反思和追问,拷问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可行性,而理性的核心就是反思和追问,如此看来是否反理性就是理性?最后翟老师对我们如何运用好读书会这个平台,提出在读书时第一要看到别人的好,第二要看到别人的困境,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鼓励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
       此外同学们也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其中曹伶雪同学分享了对问题:“知识分子是否会成为乌合之众,或者说能否抵制群体的诱惑?”的回答。她认为这是可能的,勒庞的观点是知识分子会有一个自我放弃的状态。而她认为知识分子也可能是沉默从众的,想要寻找归属感。另外知识分子也可能滑向现代的犬儒主义,在群体中持有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和不认同的接受。知识分子在乌合之众中不应该只是冷静的看到这个问题,还应有勇气去指出问题。更为可怕的是,做为聪明的知识分子他对失控的群体中十分了解并想在其中谋求权利。当群体失控,特别当群体力量庞大到权威时,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冷静思考和理性批判。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有怀疑精神和自己的独立人格的。

 


(图二:翟贤亮老师讲解)


       之后18级罗芳同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奴隶以及如何看待“梦想的奴隶”这一问题,引发了全场的热烈讨论。庄园同学回答道我们首先应理解奴隶是一个阶级被另一阶级主导,而我们如果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赞同它的,那么我们应该是它的追随者。吴瑜童同学提出我们读的是译本,在这中我们不用纠结字义的理解。我们同样可以浪漫主义的去理解,如同热恋中人们愿成为爱情的奴隶,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奴隶,愿意为它奋斗终身。曹伶雪同学也谈到在社会中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和付出,最重要的是坚守本心。

 


(图三:罗芳同学提问)


       在本次读书会中,同学们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获益匪浅。解惑,分享,拓展,反思。在这不到两个小时的活动中,收获到了更多阅读的心声,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切实的认知。 

图片:江蕙嫔
文字:蒲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