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卓培读书会纪实


卓培读书会,此时最美的遇见


你若读书,风雅自来,
与书为伴,美哉乐哉,
巧遇卓培,时机难逮,
如坐春风,洞明畅快。



开卷有益,与卓培读书会相遇的每个瞬间,都令人回味。


(图1:《中国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读书小组)
       读书会成员:陈思丝(法学专业)

       以“衣食住行”为例,当下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如何探究传统文化呢?
       吕志峰导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有其实很重要的一个词就是“正本清源”的意识,学会从古代经典中去探究。很多文本需要我们探究它本来真正的意思,不仅不可不求甚解,更应当力图还原出一个具体的情境。这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古籍所传达的精神。我们举一些例子:比如《高士传》中写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从这一句话,我们首先可以知道古人的坐姿,还可以了解到“箕股”是一种不规矩且随意的坐法,如果再往深里探究,“箕股”之所以被古人所唾弃,一方面是因为两腿张开,姿势不雅,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跟古人上衣下裳的衣着有关。
        再举个“行”的例子吧。《左传•成公二年》中“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军队中将领战车的具体安排。将领战车由四匹马来拉,其中中间的两匹叫做服,外面的两匹叫做骖。车上有三人,其中将领居中,左侧是驾车者,右边是车右。以晋军为例,郤克是主帅,解张是驾车者,郑丘缓为车右。因为郤克受伤,无法继续掌旗鼓。解张只好把缰绳并在左手,右手腾出来敲鼓,结果导致马狂奔不停,而后面的军队随着主帅的车子赶上去,气势高涨,结果就是“齐师败绩”,这算不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呢?所以,掌握一点训诂方法,从古代经典中去探求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意识和能力。

 

(图2:《艺术哲学》读书小组)


        蔡剑锋导师: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提纲,我们今天来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审美是不是跟阅历相关呢?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审美是跟阅历有关的。你们在发言提纲中也写到,艺术作品接受的过程需要预备情绪、感受性回忆和逗留。我们讲,阅历相当,尽在不言中。生活没有给你很多,哲学、艺术也不可能给你很多。哪怕你面对一个全世界都公认的艺术作品,你没有感觉,你也不要怀疑自己的审美。审美是一个情感性的角度,讲究缘分。今天你看不进,不意味着你以后看不进。对于毫无感觉的事情,千万不要质疑自身的能力。
        读书会成员:周珂璇(地理科学专业)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它是天然的。比如我听到一个音乐,我看到歌手在歌曲想起前身体摇晃一下,那么自然,听她的歌,在那个情景下,我感觉仿佛有一道天雷击到了我的头盖骨上。可是我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呀!
        蔡剑锋导师:
        这很像是天然的,但它不是天然的。感受性的回忆与生活的经历是不直接相对应的,但是不是没有这样直接的对应性,就意味着这两件事是无关的呢?在同学的叙述中,她提到,“我感受到了天然”,这种感受是真实的,但并不能说仿佛没有做什么事。
        仿佛天然是怎样的一个定义?例如你在看星空的时候真的没有对星空进行任何的加工呢?真的就是自然美吗?康德区分过自然美,他讲舍去主体的情感则无所谓美。这件事情是多么重要。即便我们面对的是仿佛纯天然的,我们也不能说这件事情不是人为的,但是这种不是人为的东西却给我们一种天然的感觉。比如中国有盆景这种传统艺术。什么是最好的盆景?虽出人工,仿若天然。我觉得这八个字也可以放在其它艺术作品上。这里也照应你们在提纲中提到的艺术作品的客观性问题。我十分清楚用客观性这个词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是前康德的,我们这里不谈这个问题。你们其实是想说审美这种普遍性的东西,它的根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举世公认的它就是美,你们所认为的是这样的一种客观性。审美的这种客观性是不能舍去主体的,说的通俗点,我不在其中,则无所谓美。我作为一个审美者,我感觉到是天然的,这恰恰意味着我们要善于服从。一个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与其说是发挥主观性,还不如说他在善于服从某种客观的东西。一个好的作品不是多次改出来的,好作品就像同学说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都期待一种神秘的东西“灵感”的降临,但绝不能把灵感导向一种神秘的方向。灵感与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休戚相关,一个人没有阅历,就没有这种相应阅历下的所谓灵感。

 
(图3:《民主的阴暗面》读书小组)

        读书会成员:狄莎彤(政治学专业)、张阿芳(化学专业)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倾向于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种族清洗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促使了一出出悲剧。但我同时也在书中看到了另外一拨人,他们似乎没有这么明显的欲望,也不是纳粹主义的狂热者,他们脱下制服与其他民众甚至没什么不一样。但就是这么一群人,如机器般无情地取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往往可以逃脱制裁。所以我比较好奇的是,究竟是那些在前摇旗呐喊、冲在前面的人,还是这些背地里冷漠杀人、把杀人当做日常的人,孕育了民主进程中的黑暗,使这种黑暗存在得理直气壮?
        郑寅达导师:
        其实在我以前的讲座中也提到过,历史上杀犹太人的是些什么人?我说大多数是犹太人。其实在屠杀过程中人们存在幻想,他们总以为被杀的永远轮不到他们。所以才存在着你说的普通民众“随波逐流地冷漠杀人”的现象,所以才存在着“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民众。我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也总能反思出这种历史的真相,比如电影《索尔之子》——整个社会的残酷和民众冷漠的顺从,把人的“羊性”表现得如此赤裸裸,让我们看过以后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种滋味会变成愤怒,所以这可能是你认为被当做棋子的民众也是真凶,也应该受到惩罚的原因。但是论证清楚谁是真凶,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纵使特定社会背景下存在着“群众心理”,但人仍存在自己的性格。选择“冲在前线”还是“躲在幕后”,似乎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与其单纯地苛责一部分人,不如把视角放在“人性”这一个方面。因为懂了人性,你就能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有更深入地理解。

 

(图4:《哈佛中国史卷二——分裂的帝国》)

       李磊导师:
        在古代中国,小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农业产出极具影响了政权的稳定。抛开自然灾害不谈,纵看历史,在中国爆发的许多农民起义中有些就是因为国家徭役出现了问题。一个农民必须在结霜之前的六个星期内既收获春季作物,又种植冬季作物,这就是每年的农忙时期。以那个年代的生产效率来看,这是极其繁重的任务,如果在这个时候,国家的徭役出现了问题,使得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每家每户完成不了种植作物的任务,粮食不足,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图5:《量子纠缠》读书小组)

        朱广天导师:
        同学们看了这个关于量子隐身衣的视频以后,觉得里面展示的量子隐身衣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你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读书会成员:陈朝文(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对量子这一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视频肯定是假的。首先,这个视频完全没有展示科技成果的高大上和正式的感觉,视频里面这个人衣着打扮和笑容,也真的像极了网上的沙雕视频里的标配版本了。而且我从来没听到官方发布的关于我们国家研制出了量子隐身衣的消息。
        读书会成员:张阿芳(化学专业)
        我也觉得视频里的内容是假的。我觉得最近的“量子”和之前的“纳米”这个概念一样,被大家用滥了,无论什么东西都会冠上这个名词。我其实不是很能理解如何通过量子的方式来达到隐身的效果,但我觉得如果真的研究出来了量子隐身衣,他应该更侧重于告诉大家,他是如何通过量子的方式来实现隐身的效果的。而视频里却仅仅是做了一个隐身衣的效果展示,并没有详细涉及到“量子”的工作原理,他的侧重点让我觉得很不可信。而在我看来,要达到隐身的目的应该是可以从光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这个视频冠上“量子隐身衣”的名号,我觉得应该只是一个噱头,视频里的效果应该是可以通过视频处理,或者说在拍摄的时候通过一些显示屏或者其他的设备来达到看上去的隐身的效果。
        朱广天导师:
        大家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了我们这个量子隐身衣新闻的真实性,验证了这确实是一个假新闻。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量子的新闻很多,也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量子产品推销。对这些消息,很开心看见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性的思考和辨别。事实上,我们到目前为止对量子的研究和利用只涉及到了量子通信层面,还远没有达到惠及平常百姓各行各业的程度,希望大家以后在面对这些海量的信息时,也能保持理性,正确判断。

 

(图6:《孟子译著》读书小组)

        邱立波导师:
        “人生道理合下完具”,中国古人把这个事情叫做“耻”,“耻”就是自己先天的那个完满感,和自己事实上的不完满感之间对称所得出来的那个差,就叫“耻”。
        求学第一点一定要把这一点体认出来,自己是一个完满的人,被天地创造,所有东西都在这里头(自己身上),你可以学会世界上所有属于人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人呢?我们为什么要自尊呢?是尊自己身上的那个道理。为什么人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呢?它是一番道理在世界上过一遭。

 

(图7:《血色子午线》)

        梁超群导师:
        书名“血色子午线”中的子午线不仅代表了地理位置中的子午线,还有顶点、巅峰时刻的暗示。顶点的太阳盛极必衰,暗示着鲜血和黑暗是文明的更新交替、世界运转的必然规律。书中运用大量的暴力描写,用暴力美学的笔触往往更能引导读者发现真相,感受到对冒险的渴望、对未知勇敢而行的美国精神。当代人们开始恐惧鲜血和时间的流逝,本书在警醒生活在“和平”与“安逸”之中的人们,要“保留狮子一样的心脏”。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不只是疲弱的善,更是能包裹抑制巨恶之巨善。强韧的善。我们要追求“有韧性的善”,“有力量的美”。读了血色子午线,有什么体会吗?有没有激发你对其他作品的理解呢?
        读书会成员:张馨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我对书中一句话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暂时住在他人身上,处在无穷无尽的复杂性中,自身存在的同时还在见证他人,直到世界的最边缘处。可见我们不断受外界影响,并改变自我。正好最近看了伊藤润二的惊悚漫画富江。富江非常有魅力,能把人彻底迷住,放大人的欲望,并且扭曲,以至于想占有到肢解她的地步,而富江被肢解后又会重生出无数个富江。富江是一种由人的欲望产生的执念,与生俱来。就像书上的割头皮的行为,像一种奇怪的瘾嗜,一旦沉沦就一发不可收拾。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都不了解的兽性,一旦激发,可能就是一场灾难,或许这场灾难或许又能与正向的文明交织,描绘一幅绚丽的新世界,但是如何正确处理这份隐性的欲望与兽性,或许是人类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卓培读书会,一场头脑风暴,一次经典的再体验。
愿你与书常伴,丰盈大脑和灵魂,有趣地行走四方。
文字:李睿
图片:李桦老师、卓培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