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3点半,活动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两个班级的班委们陆续到达布置现场,也有些或热心或心急得同学到了活动场地——河东食堂的一楼。端着一盆盆刚刚剁好的饺子馅从食堂窗口往座位走,嘴馋的同学不禁问道:“这么香的馅儿,可不可以直接吃了?”4点,每张桌子都放着两大瓶饮料、一盆饺子馅、一打饺子皮、一小碗清水和一个撒过面粉的方形大盆,它们在等待着热切参加活动的同学们的到来。
4点半,随着成群结伴的人儿坐满了一张又一张桌子,活动正式开始。或许是参加的班级活动多了,大家并不羞涩,纷纷利索地拿起饺子皮,剜一勺馅儿,几下捏折,一只诱人地饺子便做好了。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包饺子的好手,有的同学来自的区域本不爱吃饺子,不会包是自然的。不过,他们愿意学。虽然刚开始模仿有些笨拙,但是上手不算太慢,不一会,便学成个成熟的饺子师傅。
同学们做的起劲,老师们可也不闲着。比起同学们,老师的手艺算是炉火纯青了。有的老师包的快的几乎是3秒一只饺子。由于老师少,同学多,成了“羊少狼多”的场面,十几个同学围着一个老师,想要得一张老师的正面照,负责摄影记录的同学确实要花一番心思呢。
等待大家包的差不多,瞧一瞧方形大盆里的饺子,五花八门,长什么样的都有。更有的同学干脆放飞自己,做了像小笼包的、像太阳花的、或是像糖果样的“饺子”。包完了便要下锅煮了,等待总是漫长,着急的同学便趴在煮饺子的那个窗口等着,活像个等着新娘子出嫁的新婚郎。
终于,饺子出锅了。虽说包饺子时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吃起来却不分你我。能吃的就是好饺子——大家秉承这样的理念瓜分了一盘又一盘的饺子。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这时也放下了包袱,像个平易近人的“父亲”。
冬至将至,上海进入了寒冬,但是因为有这样的集体、这样的同学,再冷的天气也不会冷到骨子里,不会冻到人心头。风吹不散同学情,凉不得热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