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月,万物新长。2019年3月13日星期三下午,法商北楼217的灯光与阳光交相辉映。马克思主义学院质文读书会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读书讨论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带领同学们读经典。新儒学大师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内涵从同学与老师们的言语与文字中,在春阳明媚中继续向人们述说。
质文读书会例李睿做了简单开场白后,2017级付芳菁同学、2018级汪华波同学、2018级吴斯斯同学、2016级李睿同学做了自己的读书感想。
付芳菁同学总结了梁漱溟先生有关文化三路向的观点,以及梁是如何对待这些文化的。梁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对我们现在提出启示。王华波介绍了梁漱溟先生的生平,赞扬了梁先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其深刻的见解以及思考。吴斯斯提到了有关利己主义的问题。李睿通过对比《中国文化要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顾红亮教授对书本的解读,也是角度独特,认识新颖。他从四个点为我们介绍了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内容。
1、梁漱溟先生重视意欲的作用,提倡直觉主义认识论,有强烈的唯意志论倾向。靠直觉认识文化的路向,传递自己的儒释态度。
2、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尽管看法多元,他一般被看做是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人。即使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认为他是佛教徒抑或是民粹主义者,他对儒家的认识依然是深刻的。
3、梁先生此书,遭到过包括胡适先生在内很多学者的刻薄批评。他自己也在其中第八版自序中,也重新审视自己观点的错误,承认自己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局限,且儒家解释的方法也存在错误。他在反省的过程中,写下了《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
4、关于梁漱溟30年代从北大辞职做乡村建设,顾红亮教授也做了自己的解读。乡村儒家文化不如城市那般落寞,去乡村实践,就是想让自己的理想与实践活动相联系,让儒家文化重新焕发活力。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论证儒家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寻找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付芳菁提到了梁先生观点与“中体西用”观点的区别,顾红亮老师做了自己的解答,他们是有区别的,具体内容肯定不一样。老师也从流派划分依据理清了李睿关于梁漱溟身份标签的抑或,百家争鸣时代,梁先生代表了保守一派。
春天总是短暂,时间飞逝,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会匆匆而过。人生而有涯知也无涯,读书之路漫漫,我们继续前进。
图:朱诗妤
文:江蕙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