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下午14点30分,2018级法学导师活动“如何像法律人一样思考”在樊传明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
老师先带我们分析了法科生的学习生涯,从现在到未来的理想职业身份,如何将从法学学生到法律人中间的空填上以及法学院的学习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等问题。
法学院能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法条。现在的法律条文都是公开的,可以随时百度参考。信息化时代对法条这种知识不具有垄断性,但在检索法条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有这样一句标语“ We educate lawyers(我们培养法律人)”。法学院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接着樊传明老师从9个具体的方面来谈了“法律人如何思考”。
1.认真对待文本;从权威文本,立法文本出发。2.文本需要解释;3.逻辑总是必要的,但逻辑经常是不够的;4.法律拥有庞大的体系,具有技术性的特征;5.应对不确定性;6.去保护审;7.法律根植于政治土壤;8.做一个社会人;9.理解你的责任。
就“法律文本的重要性方面”老师举了《威尼斯商人》中的例子,鲍西亚基于法律文本,采取从文本中推出解决途径的处理方式,用法律人的态度维护了正义。“法律文本”是法律人的“镣铐”。樊传明老师说:“和丰富,有情感的文学相比,法律人往往要限制激情和情感,尽管你的目标是实现情感的追求。”但是社会生活是丰富的,每天都遇到不同的案件和新奇的事情。法律文本需要被解释和发展。在不修改法律又想在新的情景中实现正义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去解释文本。法学很像一个解释学,是对于法条的理解和解释。
同时,法律的应用不完全是一个逻辑问题,还需要将价值判断、政策判断、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填充到逻辑里。法律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学的问题;从来不是数学,不是价值无涉的。

老师还特别指出:“理解法律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斋里的学问,也不是实验室里的科学。事事皆学问。懂社会,懂人。都是我们的学问。只读书,能做一个哲学家,但做不好一个法律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应学会与人打交道,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懂得情商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知晓你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学会通过履行职责去实现正义,理解你的法律职业伦理。”
最后,老师又与同学们就法学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开展了讨论,如“如何在看待社会事件的时候达到法律人的理性?”等。老师就于欢案举例进行分析。并且鼓励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思考。
撰稿|钱艺玮,胡可昕
摄影|叶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