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下午两点,华师大法学院袁琳老师带领17、18级的部分同学在共享空间302开展了尚义法律读书会活动,师生共同研读了《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
首先,袁琳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九步法的基本内容。九步法依次是固定权利请求、确定权利请求的基础规范、确定抗辩权基础规范、基础规范构成要件分析、诉讼主张的检索、争点整理、要件事实证明、事实认定和要件归入,作出裁判。接下来,袁琳老师为同学们具体解释了九步的内容。老师提到,九步法实质是对民事裁判中诉讼请求、法律规范、要件事实、证据四步的细化,并将九步法与四步法相对应,使同学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九步法的内涵。
接着,袁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详细解释了前三步的具体内容。在研读过程中,袁老师通过举例的方法,生动的向同学们展示了案件审理的过程。例如,袁老师通过卢欣怡同学向自己“借钱”的“案例”,向大家说明历史检索方法和请求权基础方法的不用。同学作例引得大家会心一笑,不仅明晰了概念,也活跃了一开始略显拘谨的气氛。
同时,袁老师考虑到18级同学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民诉法的情况,为18级的同学作了一些基础概念的普及,如形成之诉、给付之诉、确认之诉等等,使18级的同学了解了诉的分类。在整个活动中,袁老师都在讲解书本内容时提前解释了一些陌生概念。帮助18级同学消化内容,让18级同学提前收获了很多民诉法的知识。
在研读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自己阅读时的困惑和疑问,大家共同探讨了本书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尚存争议的问题,袁老师都进行了记录,表示会查找更多资料后向大家做出解释。
袁老师提到,由于《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书时间过早,在经过12年的改革后,一些法律条文出现了变动,比如书中的民诉法103条变化为民诉法119条。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概念也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如“举证责任分配”的概念如今已更多地用证明责任来表示,这些错误地指出,帮助同学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袁老师还提醒大家,要注重区别实际与理论的区别,比如书中提到的强制答辩,是一种理想化的起诉状和答辩状。这样的想法固然有利于审判进程,但考虑到当下实际大多数原告被告的法律知识水平,这种制度的构建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官的有意引导、提醒在当下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内容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了民诉法的现实适用。
最后,袁老师进行了一些扩展延伸,提出了自己在民诉法学习上对大家的期待。老师强调,民诉法的学习要与民法相结合,程序与实体的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民诉法。老师也询问了17级同学对周四民诉法案例课程建议,解答了17级同学关于作业的一些疑惑。
此次读书会,增进了同学们对民诉法在实务中的理解,明晰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可谓收获颇丰,大家都期待着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撰稿:梁澜
摄影:梁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