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可望,花潮烂漫,春光映照手中流墨的书卷。深潜行间字里,探得沉蓄的雅韵;飘浮文海云章,偷得智者的灵光,我们迎来属于卓培的周末。
3月31日上午,孟宪承书院卓培计划4.0第二次课程——经典导读主题邀请到政治学系邱立波前来授课。同学们跟随邱老师,品读《圣雄修身录》,体悟圣哲之思,交流所想所得。
从甘地的“修身”之道到其所秉持的宇宙观念,从克制己身到强调关注社会、个人奉献,邱立波老师带我们认识一个谦逊虔诚、勇敢真实的智者,反思作为青年人的立场与应承担的责任。如甘地所言,世间没有奉献将一刻不能维存。摒弃自身的固有理解与思维模式,邱老师的讲解给同学们更为开阔的视野与崭新的思路,真正接近源远流长的印度文明,聆听智者的人生之道。
课堂过程中,同学们不断提出问题与邱老师展开讨论。在思维的不断碰撞出新与认识的不断深化重构中,学员们收获了一堂酣畅淋漓的师生论道课,同样收获了对书本更为全面与具象的认识。
学员感想
——现在全球化问题突出,全球治理也日益提上议程,其实更多时候就是文明的碰撞。在其他领域,我们知道悟已往,方知来者,在文明进程这方面更是如此。认同或者不认同都不应该草率下结论,了解历史的走向,对比各国文明的发展,培养“总体的超前意识”,是这个时代文明反思的应有之义。
——关于“人的身体是宇宙的综合体”这一观点,由此甘地那些看似荒谬的自然疗法,饮食结构,其实只是让人的身体顺应大自然,既然身体由自然构成,那我就打开身体回归自然,回归原始。人与外界生命皆紧密相连,所以要尊重一切生命,使自己“顺时”,使自然万物“顺时”。
——西方文化强调通过奋斗解决现实困难、改造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发展”是西方文化的关键词,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生产力发展......但当西方文化不断发展,战胜自然,器物、制度日新,这条“发展”之路眼下却带来人类更多的反思。我们需要反思,需要“反身向后看”——从世俗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探索人与自我、与自然、与神之间的关系。
——今天较为记忆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老师的一句,“你们是大学生,你们不谈理想,谁谈理想?”我们所依仗的不同视角往往从一开始就站着了天平的一端,只不过蒙着眼睛戴着镣铐跳舞。有些令我羞愧,也让我丢开之前的理解,相对空白地开始了真正另一个视角下对甘地的解读。
——甘地认为存在一条至高无上的神圣的道德法则,这条法则是普适的。但我们又知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时代、不同侧重理解下对至高的道德法则理解都是不同的,如儒家对“成圣”的追求,又如甘地对“真理的追求”,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种普适的道德法则其实是一种对至善的理想人格、对最高的人生的追求。
——贤者通其明,后人拾其慧。在这袅袅春风里,我们捧一卷好书,聆听岁月的山崖外智者邈远而至的布道语,静思心潮或互诉所得,我们对这一汪哲思与历史的海洋有了更深的把握。如同饮了清泉或沐浴星光,相信书中所获能为我们洗涤出一条安静而清亮的人生之路来。
文|董淇淇
图|李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