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以存在主义,思自身存在 ——记卓培计划4.0第三课:经典导读


       4月14日上午,孟宪承书院卓培计划4.0第三次课程——经典导读主题邀请到哲学系蔡剑锋老师授课。同学们在蔡老师的讲解中,品读《非理性的人》,体悟存在主义,开掘自我与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在焦虑和迷茫中艰难前行的时光,而存在主义则揭开“共在”的迷雾,直面人存在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图景,不断地揭示出被理性主义所蒙蔽的心智真相,让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课堂上,蔡老师首先从理性是否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根据讲起,到自我在何种意义上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再到人类的思想史就与个体的成长史相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同学们梳理该书的大致脉络,娓娓道来,逻辑清晰。同学们被蔡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被生动有趣的案例所吸引,在讲解之后对于该书有了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就自己现实生活中关于抉择的事例向蔡老师发问,蔡老师就从同学们的事例出发阐述存在主义,开解学生关切。师生互动,分享哲思,观照现实,碰撞的思维与全新的视角让同学们对自我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蔡老师的课用个人的成长与人类思想文明成长的独特视角看待哲学的古今、存在主义的萌生与消亡。让我们脱离了理性感性对立的怪圈,对人生意义和人生选择有了全新的看法;同时也用哲学理念对生活进行了阐释,引发了深入的思考。

       把“存在主义”的知识与个体的成长联系起来,运用到实际中。思想与成长的关系——缘分?必有一款适合你的思想,而这里的“适合”则与现时所处的成长阶段有关,同样的“存在主义”也是人的其中一个成长阶段。
       尼采讲到理性就是把人拉平,而“当今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取消差异,抹掉个性,这种否定自己,又与我何干?”。 之前我对于男女平等的理解停留在男女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就业,薪酬等。觉得男女平等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今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意识中的男女平等也是站在所谓理性层面,而忽略了情感和个体的独特呢?
       从蔡老师的言语中也可听出存在主义的出现虽是叛逆的、无法立足的,但它作为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却也是必须的,有价值的。它作为一个重要历史条件对以后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读书时融入自己的切身处境。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什么读不懂,而蔡老师讲解时分享了一些成长史中的切身实例,我从而联想到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样再理解这本书感觉轻松了好多。真实才是最大的底气,不要为了说话而说话,学会聆听。在众人场合,如果别人都发表想法而我保持沉默,我就会觉得很不自在。别人都会告诉我,应该自信,大胆地发表看法,但我今天听到不一样的观点。我会在有想法的时候积极交流,没有观点的时候保持沉默。
文:李睿
图:李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