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培】从当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家 ——记卓培计划4.0第四课:审美体验


 

    4月21日,孟宪承书院卓培计划4.0第四次课程——审美体验在临港当代美术馆进行。本次课程邀请到当代艺术家龚新如老师授课,结合当代艺术家查大维的个人作品展,龚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近当代艺术,从艺术家的视角理解当代艺术的特征,了解当代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是指今天的、当下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当代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龚新如老师将纷繁的当代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绘画进行比较,从杜尚的创作谈起,追溯当代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在随后的查大维老师个人作品展以及艺术家个人工作室参观过程中,两位艺术家老师的现场指导与解答更向同学们传递了当代艺术高度思想性与开阔解读性的特点。当代艺术不是处处体现技术本身,它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家的思考与智慧。课程最后,龚老师更是鼓励同学们积极接触与了解艺术创作,“艺术不是工具学,但了解艺术可能对人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它在潜移默化中会转化为伴随你一生的情商增值。”

        
学员感悟

    艺术家的脑海中生成的东西可能和作品不是百分百契合,但是既然作品因那脑海中的东西而生,就具有脑海中那东西的灵魂。脑海中那东西的灵魂,个人认为是感情。感情不是由一个模型修饰而得的,自然作品也不是由一个正常比例的模型夸张变形而得的。
    当代艺术之奇特、夸张、形式多样是打破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其启发了我们进行某种思考。查大维先生说:“误读、过度解读其实也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这个作品是否进入了我们的审美眼界。”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站在哪个山头上,只要经过了思考,那么这个作品就会给我们以启迪。
    艺术本身就是要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当你站在艺术作品前的那一刻,内心忽然萌生起的冲动与感受,让你不得不站在某一幅作品前久久停留,进而慢慢感受它。至于里面蕴含的逻辑和知识和解读,我倒觉得是必要但次要的。直观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如果一幅作品没能给人强烈的直观感受,任你说千万种关于作品高深知识人们也只会皱皱眉,而不会进一步了解这幅作品。
    现在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有一种反映日常生活的、个体化的、主体性的趋向,比如今天看到的“面膜系列”就给我这种感觉。虽然日常生活不是艺术,但艺术可以反映并升华日常生活。比如现在流行的“仪式感”,就是一种近乎把生活当做艺术品来雕琢的精致感。现在的人们对于美的包容性提高了,因此很多事物,即使是缺陷,也得人青睐,让艺术和日常生活界限不明。不过,反过来想,艺术本身也是反映时代,时代就是大众的时代、大众日常的碎片拼接而成巨制的时代。
    查大维先生的《铁丝》描绘的似乎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又不同。借用央美美术馆馆长的评价:“他的作品传递出一种伤痛感,也许是艺术家本人记忆和现实之间的交叠、重构”,这种现实与艺术领域的“相似相溶”,让生活中常见的单纯的物体,映射出人们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思考,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许看见画中的物体所思考的点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
    参观艺术家们的工作室时,发现艺术家的工作室处处透露出生活气息,满墙的艺术画作、散落在角落的颜料画笔和靠在墙边的沙发、床以及餐桌上的锅碗瓢盆碰撞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或许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抑或是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总之这样温馨舒适工作环境我还是心向往之的。

    艺术家有给我们讲解创作灵感,从艺术家的描述中我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柔软与温暖、对这个世界的温柔与大爱,同时也很羡慕他们能够找到并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一生中寻觅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并且用转瞬即逝的零星灵感去燃烧热爱之火与自由之魂。

        
                                                                                             文:敖渝涓
                                                                                             图: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