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级教师师德示范讲座”系列活动——把思政课做成育人的大事业讲座在云端举行。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中思政课教师陈明青老师担任主讲人。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发展基金主办,孟宪承书院劳模·匠心工作室协办。孟宪承书院辅导员叶林娟以及来自孟宪承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九十多名本研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章瑛副教授主持。
“这次活动带给了大家很多有益的思考,让大家反思应该如何将思政课与育人结合在一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活动结束以后如是说。
立德树人,学生为本
陈明青以一个故事引入了本次讲座——老师以自己刚开始进入学校教学时和自己的师傅蔡老师交流的经历引入了“学生观”的概念。她认为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要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当我们的学生不同时,我们的教案要以学生为起点,这就是“学生观”。
追溯因由,具体分析
在关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和“同一个教室里,为什么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会迥然不同”的思考过程中,陈明青提到了教高三的经历,同时举了七个脑神经病患的真实故事之一——宁愿再度失明的人的例子,他“看到”却不能“看见”,由于毫无经验,他看到的毫无连贯性、毫无意义的世界。她认为学习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外部刺激转化为了个体能接受的信息,于是发生了学习这件事情。所以只有当学生能够把老师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世界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的课才是有意义的。然而,有的学生能够很顺利的把外部的东西和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系统联系在一起,迅速做到内化,而有的同学发生不了关联,即使一直在读、在背、在念,但是他一直不能内化,所以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接着陈明青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列举关于“生产”的知识结构,然后发现有零星分布式结构、锁链连接式结构、散射分布式结构、网络式结构、系统式结构等,经过对各种结构具体分析了这些结构反映的学生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从而引出了解学生是不简单的,通过建构结构图来有的放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
辩证思考,思维训练
在讲到对不同的价值判断的思考时老师想到了自己的师傅曾今给自己讲的例子。谈论怎么样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时,陈明青的“师傅”举了“一个木讷的推销员”的例子,告诉大家每一种人,只要是健康的,在社会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告诉学生价值判断不止一种。她举了自己在讲民主时的一个例子,向学生说明民主的背后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是简单下一个定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她认为我们不仅是了解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我们不能只把例子拿过来一个观点一个例证这么简单的对位,还要把外面世界复杂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呈现出来”。这并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思想方法比来一个结论更为重要。
承上启下,注重衔接
通过自己学生对大学和高中思政课的感受陈明青引入了自己对初中、高中和大学思政课衔接的思考。陈明青认为当我们踏上教师岗位时,不管处于初中、高中或者其他学段,瞻前顾后对定位自己的这堂课、定位这个学段的课尤为重要。在此强调“一体化”,“只有当我们的育人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我们的思政课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她提出当作为思政课老师踏上讲台时,也要看看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将各个学科有机结合。
活动的最后就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陈明青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接触学生之前,备课时可以设想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困惑,提前做好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事先与同学进行沟通,询问同学的困惑,并和教材结合,从而找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与学生对话,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政课堂上,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的成绩以及育人的目的便可同步达成。
在本次活动中,陈明青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深入到如何“把思政课做成育人的大事业”,在讲座中看到了思政课堂的巨大潜力,思政课堂还大有可为,未来也必将大有作为,在思政的课堂上不仅仅可以树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可以让思维在思索中激荡,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次讲座为各位同学和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埋下了育人的种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 丨 吴彤、戴利君
图 丨 戴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