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在危险面前,党员冲锋在前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乃至生命去践行的人生信条。任重而道远,在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青马班”)学员、2020级化学专业田子杨在听完查琼芳医生讲座后这样说道。
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为进一步在青年学生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积极探索将抗疫精神融入“青马工程”。10月28日,孟宪承书院第三期“青马班”邀请上海市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查医生援鄂日记》作者、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作题为“在武汉抗疫的67个日夜”的首场报告。查琼芳医生不仅是一位资深医者,更是一位有着2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以亲身经历及所思所感,生动讲述着援鄂抗疫期间的党员先锋、医者仁心和社会大爱。
党员先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抵达武汉初期,面对生活条件困难、防护物资匮乏、工作环境艰苦等多重考验,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党员同志们带头迎难而上,遇到危险始终冲在前线,勇担当、善作为,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住宿需要调整,党员先动起来;气管插管治疗,党员先冲上去……查医生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旗所指就是我们战斗的方向。要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品质,坚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磨砺自身。”在党员先锋的带动下,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多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四批火线入党,一位“90后”湖北籍护士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支援武汉乡亲,我义不容辞”。
医者仁心带给患者健康和希望。在驰援武汉的日子里,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弦都是紧绷的,但内心又都是充满希望的。查琼芳医生讲述着自己在金银潭医院的第一例ECMO救助、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独立操作,还有第一位转入普通病房的病人的故事。她还特别提到了医疗队组长周新教授,虽然已年过六旬,但仍是废寝忘食地辗转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查医生还给学员们播放了《人世间》剧组为医疗队拍摄的MV,一帧帧画面印刻着那段令人动容的日子。
讲座中,查琼芳医生还分享了很多身边的感人故事。一位爱心菜农载着24箱新鲜蔬菜,在寒冷的冬天骑了40公里电动车送到援鄂医疗队所住酒店,他的脸和手都被冻得通红。还有一位上海小学生捐赠了8套防护服并写信给医疗队,“希望您平平安安,上海的所有人都期盼着你们早日归来”。还有志愿者、滴滴司机、快递小哥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为抗击疫情献出爱心、贡献力量。
当天还举行了第三期“青马班”开班仪式。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副书记万姗姗向第三期“青马班”学员代表授旗。书院副院长、教工党支部书记苏振兴和书院副院长梁宏亮为九个专业党小组指导教师颁发聘书。书院关工委副主任益建芳为本期“青马班”学员代表发放学习资料包。培训班班主任张小小介绍了本期“青马班”开班情况。“青马班”第二期学员代表、2019级英语专业王媛和第三期新学员代表、2020级历史专业王思婕先后发言,分别讲述了在“青马班”的收获和对“青马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