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热点趋势。为了让孟宪承班学员能够亲身了解体验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理念和探索,3月14日下午,孟宪承班全体学员在教务处副处长丁旵明、教务处课程建设技术中心主任吴平颐和孟宪承书院副院长梁宏亮的带领下,来到品课教育创客未来中国上海体验中心,感受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灵活运用,深入了解“未来课堂、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前沿理念和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张继平教授亲自为同学们介绍教育前沿理念
上海师范大学邱峰副教授为宪承班学员做专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开始前,华东师范大学张继平教授亲自为同学们介绍了他在“未来课堂”领域领衔探索的总体情况,并提醒同学们“未来教育的出路在未来课堂,未来课堂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减负增效”。
上海师范大学邱峰副教授以“思维可视化与人工智能教育”为题,介绍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帮助孟宪承班学院了解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景,激发同学们加入建设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的兴趣与热情。邱峰认为,思维可视化旨在提高教学效能,变“强调答案”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变“依靠感性经验答题”为“运用理性思考解题”,引导学生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
智能教学系统则是为未来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备课、智能评教等功能,促成以“学”定“教”、以“导”代“教”,因“才”施“教”的教学新模式,为未来教师提供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培养方案。
主题报告结束后,孟宪承班学员还参观和体验了未来课堂中的教学环境,例如AR教学设备、智能机器人等。切身感受到未来课堂利用信息化工具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与高效互动。
本次实地参观访问,让孟宪承班学员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对传统教学和传统课堂的重复训练、不够直观的教学、超前学习、过度竞争和诊断滞后等的问题有了反思,受益匪浅。未来走上讲台,以今日之所见、所闻、所思为滥觞,孟宪承班学员也必将在成长为未来教师的道路上探索属于自己的“未来课堂”和属于中国未来的“未来课堂”,展现师大学子引领中国未来教育的卓越才能和使命担当。
孟宪承班学员感悟:
今天下午听了邱老师的讲解,我对未来的课堂教育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为了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身为师范生应该现在就开始了解准备,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进学校,而不是学校对我们进行培训。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不足,长处,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进程。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做到真正的学科交融,让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为创造者,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真正的能力。
——19级生物科学 向子仪
对于未来课堂的思考自儿时起,直至成为一名师范生也未停息,今天的观摩活动填充了我对未来教学的展望,也明晰了我未来的教育责任。针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等各环节进行个性化的数据采集,继而将终端数据交互处理。基于数据发掘的教育问题,借助分析技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精准教学,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和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如何将科研成果真正运用至实际,我们师范生当肩负这一份责任——未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知识传授,而是成为学习的主动方、创造者,从而激发自身无限的学习潜力。
——19级汉语言文学 何婧仪
今天下午有幸参观学习品课教育创客未来中国上海体验中心,聆听邱老师关于思维可视化智能未来课堂以及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讲述。在惊叹于我国教育教学模式智能化探索进展迅速之余,更坚定自己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之决心,明确自己掌握利用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之必要,探索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之责任。愈发清晰全面可自定义自适应的未来教学教育趋势于我们未来一线人民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亦为挑战,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历史的潮流,不仅要做教育的消费者,更是要利用未来教师云课堂系统成为教育的创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孤岛,推动促进未来课堂系统的完善和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进程。
——19级历史学 程雪峰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思考,我对未来课堂和未来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未来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强调思维能力和高效的学习。用技术和智能打造的未来教室,也给我印象深刻,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全教室物联网的应用,是真正将技术落实于教育的实例。
邱老师还说道,希望我们把这样“未来的”教育带给自己未来的学校,让更多孩子受到这样的教育。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也期待在这个教育基地进行实习,将专业知识与未来教育相结合,将这样的思想内化到自己的教育观念中。
一切为了教育。
——19级地理科学 裴晨雅
通过邱博士对未来课堂的介绍以及我们对品课教育创客未来体验中心的参观,前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多方位应用打开了我对于“未来课堂”这一概念的设想。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数据如何能帮助教师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的生活与学习状况;多功能教学面板的应用使课堂笔记可以同步于云端,直接发送给参与课堂的同学们等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教学“新方案”有效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在教师面授的传统形式之上做出了诸多革新。作为未来教师、孟宪承班的一份子,此次的讲座与参观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19级汉语言文学 陈婧怡
有幸能参观张际平教授、邱峰博士所做的思维可视化智能未来课堂,深感未来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于学生而言,大脑的开发,对每个学生数据跟踪、因材施教进行自适应的学习;于老师而言,不再是一言堂的教学,不再是伏案批改作业,善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进行项目式任务教学、唾手可得的数据分析、诸多优秀教师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学得高效,让老师相对减负,双方都有更好地发展,如此一来,我们的学习就不再是一味的“消费”近几百年的知识,而是学到思维去创造和生产。智能化的教学持续推进,作为未来教师,我们要思考在未来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未来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叶静雯
从前未来课堂在我的印象里,仅仅是空想和不切实际的愿望。但是在今天切身参观了张际平教授所带领组建的实习基地后,高效率、高回报、高成就的新型教育模式让我耳目一新。“让孩子们高效完成课堂作业,然后他们才有时间去做创客”,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中费时费力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会课堂任务的情况,老师和学生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都能做到减负和重新构建课堂。在6C模式指导下,我们也认识到教学设计流程的再造和重构的具体作用,也看到了VR技术在课堂上的重大作用。作为未来教师,我们需要考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这些新技术的洗礼,只有不断创新、了解前沿科技,并且充实自己,才能够在教学中不被时代所淘汰。
——19级地理科学 彭雨萱
今天在邱峰博士的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题的讲座上收获了很多,第一次感觉课堂还能是这个样子,一节课原来还能这样上。教室里处处都是学问,连桌子的颜色布置都符合着学习与认知的规律。随后具体的演示让我知道了高效的智能课堂并不只是存在于理论之中,而是已经得到应用的,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都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在未来成为老师时能够直接上手,一用即熟,而不是要工作了,有需要时还需要接受学校的培训。同时,我了解到张际平教授所组建的这个实习基地几乎每学期都要更换最新的教学设备,也让我体会到了学无止境,追求更完美的教育,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跟上前沿甚至引领前沿的。
——19级物理学 刘飞龙
基于大数据进行因材施教,就像淘宝根据购物进行推送一样,根据每一位学生做错题目推送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也可以将老师从这一部分工作中解放出来。VR等技术设备可以将不易直接进行的实验进行仿真并让学生有体验感和获得感。
作为未来教师,参观品客教育创客未来中国上海体验中心,不应只是作为参观者,最好能把思维可视化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王一霖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是一重要问题,但其暂时缺乏理论、资源支持,应用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与实验。在老师的讲授过程中,我了解到大数据可以采集学生个性化数据,定制个性化学习过程与目标,作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情况分析。这对于未来教师的我们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能力。例如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单词速记功能,许多学生会抱怨自己记忆力不好,背诵单词与课文不仅占据了大量课后学习的时间,也造成心理上的排斥感。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开拓新的学习理念,从根源上培养建立速记、记忆的习惯方法,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将空余时间用来进行创新创客创造。
——19级化学 蔡君怡
科技的发展正在急剧改变这个社会,也在影响教育与课堂,让科技引领时代发展,也改造教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老师的授课中,我们了解了未来课堂的创新创意与目前具有的创获。从未来课堂的设计初衷,到相关技术的运用,再到实际案例与成果展示,这一次参观让我有了非常大的收获。尤其是关于思维可视化的相关内容,思维可视化走进课堂,与实际知识、内容深度融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单词的速记,阅读内容的迅速理解。
作为未来教师,思维可视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话题。思维导图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完成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合理的知识架构也让老师组织课程复习更加游刃有余。
——19级汉语言文学 朱晨燕
通过参观品课教育创客未来中国上海体验中心,亲身体验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我感受到了信息化、AI/VR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带给教学模式的变化。从虚拟实验平台,到“4A”生态体系,这些“高科技”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教师减负、学生增效的效果。
作为未来教师,我们也应该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科理念、信息化技术等带回中学课堂,教给学生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模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在思维可视化的新型个性化教学模式中合理开发全脑,学得更加轻松、高效,同时也能有更多的课外时间用于创新实验探究等,让学生从教育的消费者成为创造者。
——19级物理学 辛玥
0.4%,这是未来教师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如何把被替代的可能变成可掌握的工具——将科技融入教学,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学科理念和教学理念,呈现更高效的课堂,便是我此行期待解决的疑问。通过了解思维可视化的原理、基本操作和实践运用,我对未来课堂满怀憧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标杆校的设置、疫情期间没有围墙、实时互动的教学成果均充分体现了对习主席所谈“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响应。无论是4A生态体系还是6C能力指标,我们用人工智能做到的并不是把教学的内容或学生的反馈转化为冰冷冷的数字,而是变成更有温度的能量传递。我意识到思维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教育拥有良好的前景,在课堂这一教师的主战台上,需要依靠创新改革传统,完成因材施教,续写我们未来教师将不断研究深入的课题——教育。
——19汉语言文学 戚泽楠
建成现代化校园并不只能靠学校的建筑、装潢和环境,最核心的应该是课堂的现代化,即教学模式的现代化。下午关于“未来课堂”的讲座聚焦于思维可视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在这儿,过程性数据取代了结果性评判,通过课堂上同学与老师的互动频率、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情况、课后作业中写错的问题等,在人工智能学习的机制下,生成每位同学个人化的学习方案,避免学生刻板重复联系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让学习高效且个性化,同时也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效率。
——19生物科学 王毓萱
时代飞速发展,崭新的技术和思想带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如日初升。今天我们参观了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都首屈一指的未来课堂体验中心。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各种先进的设备,VR模拟实验室、电子感应黑板、创客空间,这些我从未见过的新科技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依托于先进科技的教育理念—思维可视化与人工智能教育。传统的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会逐渐褪色,而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大数据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育、思维可视化等等新思想让我深感未来教育的勃勃生机与希望。为了不为时代所淘汰,吾辈应更加积极学习接触新思想,将更加先进的理念带回学校,带动未来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19级化学 黄顺安
“未来课堂”体验中,我们进入未来教室体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聆听了关于思维可视化教育方法的理论指导与实际应用。其中有许多理念极富创造性,我收益颇丰,譬如在教室设计中采用前端云计算、后端物联网的方案,构建起了自由而舒适的新型教室。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收获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困惑与思考。如何在跟紧时代潮流的同时,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方式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仍是我辈应当仔细斟酌、深入学习的课题,实践尝试并不断追求的目标。
——19级英语 程诺
文字:薄小凤、何雨蝶、卫洁君
图片:潘世嘉
编辑:司柯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