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曾参加红军长征,父亲说这是他一生最光荣的经历。这些年我也扎根故土,想尽自己所能贡献力量。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很幸福,这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如今建设祖国的接力棒交到你们手上,要继承先辈们的情怀和精神,更加努力呀!”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一位受访老人语重心长地向实践队员们诉说那着段峥嵘岁月,眼神中的恳切期望令大家动容。
为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相关要求,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传达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依托“未来教师创益社”,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联合赣南师范大学团委组建2024年“双江之师”社会实践团。两校师生携手奔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开展红色研学、公益服务、乡村调研“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实践育人项目,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重走长征之路
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力量
于都河水悠悠,长征精神涌流。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实践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上炽热的红土地,先后前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一系列革命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参观,重温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感悟思想伟力。伫立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实践队员们深感内心自豪,纷纷昂首凝视这座信念的丰碑。长征永远在路上,青年奋斗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歇!
“在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当看到马德明在狱中最后一次交党费的雕塑场景时,我感到眼眶一阵湿润。马德明在狱中受尽酷刑,却仍坚守初心,将金戒指作为最后的党费交给党组织,这一幕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要葆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常欣怡在研学时有感而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队员们通过追寻革命遗迹、探索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基因,在行走的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固精神支柱、砥砺意志品格。
品读文化经典
在培根铸魂中彰显青年担当
在深入实践研学的基础上,实践队员们每晚都会开展读书沙龙活动。通过共读红色经典书籍、探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分享学习与实践心得,促进研学内容的内化吸收与精神意蕴的深层领会,强化未来教师的教育理想与情怀、职业素养与能力、实践本领与担当,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力。
“赣南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名江西籍师范生,不仅要充分汲取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更要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教材。希望未来站上讲台,能以此培养更多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来自赣南师范大学的李大成在红色家书分享会上真挚表达。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专题读书分享会上,2022级历史学专业续锦凡讲述了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师大调研时,曾被学校“慈善爱心屋”所发挥的贴近青年学生的实效而感动,加入到爱心接力队伍,参与现场捐款。“我们公费师范生也是受到党和国家关注支持的青年群体,加入实践队伍参与公益服务令我热血沸腾,也让我看到自身价值。无愧于时代和人民,我们将接续奋斗!”续锦凡不禁感叹。
赣南师大团委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团部副部长李强充分肯定了实践队员们的所思所感所为,为大家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部分重要论述,进一步引导激励同学们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团委书记王盼琛也参与到同学们的交流中,勉励大家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将教育家精神和长征精神有机融合,将公益和实践深度融通,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践行教育初心
在实干笃行中擦亮师范底色
“原来我们家乡有这么多厉害的人物和伟大的故事,这里还是长征第一渡口咧!”“红军搭浮桥的故事我以前听过,哥哥姐姐们讲得真好。”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刘氏宗祠,实践队员们为当地的孩童们上起了别开生面的红色思政课。生长在红旗下,沐浴在春风里,师范生们带领小朋友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学习与感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悠扬婉转的歌声飘荡在贡水河畔,实践队员受精神感召,在东门渡口为当地村民们演唱了《十送红军》。实践队员们把对革命先烈的诚挚敬意,转化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和拼搏奋斗的实际行动。
后续,实践团还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前往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公益教育服务,结合社会发展和本土文化,为当地学生带来涵盖文学、艺术、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教学。同时,实践团也将深入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实践队员会继续在行走的课堂中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汇集成蓬勃发展的力量,期待成就一个青春盎然的盛夏!
图片:常欣怡、徐凌珂
文字:王爱心
指导老师:王盼琛
编辑:汪海霞